“林哥,很多人不明白,你的第一張專輯就大賣,賺的錢肯定不會少,可你為什么還要到街頭唱歌呢?”
“理由很簡單,我喜歡音樂,也喜歡流浪式的旅行,享受無拘無束的生活。《曾經的你》的歌詞,就是對我的真實寫照。‘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如今你四海為家。’”
“那你以后會像別的明星一樣,開演唱會、拍電影、上綜藝節目、拍廣告、接商演嗎?”
“以后的事誰也說不準。我能確定的是,我現在只想旅行和唱歌。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喜歡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不喜歡做的,別人就算給我一座金山也沒用。”
“羨慕,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
和林鳴聊完之后,李卓把他之前寫的那篇《一生有你》的樂評文章扔了,重新寫一篇。
《情義林鳴,自由無價》
沒有見過林鳴的人,一定想不到,他是個如此平易近人的人。
沒有和林鳴聊過的人,一定想不到,他是個如此風趣幽默的人。
沒有了解過《一生有你》創作背景的人,一定想不到,林鳴是個如此重情重義的人。誰會想到,《一生你有》是林鳴為了幫助一個友人追求一個女生而寫的?
沒有認真解讀過《曾經的你》歌詞的人,一定想不到,林鳴追求的并非名利,而是自由自在、無扣無束的生活。所以,林鳴專輯大賣后,仍然在街頭唱歌,只因為他喜歡。
……
整篇文章,很多內容都是對林鳴的解讀及贊美,已經不是單純的樂評文。
《歌者》雜志一收到這篇文章,立即就安排在幾天后的《歌者》期刊發表。
這段時間,好幾本音樂雜志都出現了林鳴歌曲的樂評文章,大部分都是關于《一生有你》的,還有一篇寫《消愁》的。
《歌者》雜志只有一篇關于林鳴的文,就是李卓的《情義林鳴,自由無價》。
這篇文章寫得有點雜,既分析林鳴,又對林鳴的兩首歌進行剖析,看似寫得不專,卻深愛讀者歡迎。
該期《歌者》的銷量,毫無壓力的領先其它的音樂雜志。
一些娛樂媒體和自媒體,為了引流,轉載了李卓的文章。
一些不認識林鳴的人,因此知道了他。
一些知道林鳴但對他了解不深的人,對他的印象變得深刻。
像林鳴這樣不做作、平易近人、有情有義、不追名逐利的歌手,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很多人就算不喜歡他,也很難去討厭他。
不知不覺中,林鳴又被推著小火了一把。
當然,無論是音樂雜志,還是轉載《情義林鳴,自由無價》這篇文章的媒體,影響力都不大。林鳴只是在某個特定圈子里小火,在廣大民眾面前,他的名氣,比不上很多二三線明星。
林鳴吧,現在成為了林鳴粉絲的大本營。
“誰看過那篇《情義林鳴,自由無價》,寫得真好!我以前不追星的,卻喜歡上林鳴和他的歌,之前想不明白,現在想通了。他的歌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因為他的為人,不做作,不追求名利,活得隨心所欲。他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向往的。”
“這一生,能像林鳴那樣活,死而無憾了!”
“不知誰這么幸運,竟然可以讓林鳴寫歌幫他追女生。羨慕啊!”
“樓上的不知道嗎?林鳴唱歌撮合了好幾十對情侶了。我覺得林賤鳴可以改名了,叫林月老吧。”
“我認為大家以后在我們的地盤可以叫他林賤鳴,在外面還是不要這樣叫的好,影響他的形象。”
“同意,以后在外面就叫他林月老了。”
“林月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