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水聽得連連點頭,滿是興奮,覺得這樣的故事太有趣了。
趙桓卻說道:“你起來坐著說話,別老這么跪著,朕說話也很累。”
李若水現在已經完全沒有了死諫的想法了,他覺得皇帝這些舉措都是有依據的,不是光腦袋想出來的。
只要皇帝是深思熟慮的,那還有什么擔心的,于是便起身,坐在了凳子上。
趙桓說道:“在一百多年前,我大宋跟大遼還在征戰的時候,大宋曾經對大遼搞了一場貿易戰,更準確的說是貨幣戰。
眾所周知,我大宋陶瓷、造船、茶葉、糧食等等都是遼朝急需的,也正是因為我們嚴格管控了對遼朝的交易,導致遼朝沒辦法通過正常途徑獲得這些東西,于是兵戎相見。
在征戰的那些年,邊境的貿易管控卡得更嚴。遼朝跟西夏還不一樣,西夏有青鹽等我們需要的,可是遼朝卻沒有什么東西是大宋急需的。
本來遼朝的馬是我們急需的,但是因為馬匹可以用于戰爭,遼朝人也不愿意把馬賣給大宋,也就造成了雙邊貿易一邊倒。
大宋可以不買遼朝的東西,對自身也沒什么影響,可是遼朝卻沒辦法不買大宋的東西,比如茶葉、布匹這些生活用品,他自己沒辦法制造,或者產量非常小,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要。
遼朝以肉食為主,如果不用茶葉去油膩,那對身體會有很大的損害,茶葉是生活必須。
陶器、漆器等都是生活上非常重要的物品,他自身無法解決,就需要通過貿易。
可是我們閉關鎖國,不把這些東西賣給他,導致遼朝只能通過走私途徑來從我朝購買。
于是遼朝大量的銅錢就流入了大宋,可是大宋不需要跟遼朝買東西,又嚴禁跟遼朝購買,因此基本上沒有什么銅錢流進遼朝。
遼國便出現了驚人的貿易逆差,——這個詞你可能聽不懂,簡單跟你說一下。
貿易逆差,就是買進的量大于賣出的量。買了很多東西,卻基本上不賣什么東西出去。這就導致不斷的拿錢出去,而自己手里就沒錢了。
因為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換不成錢,遼朝人的金銀銅錢越用越少,到最后,舉國上下都沒錢了,跟川蜀一樣,于是只好鑄造鐵錢。
因為遼朝也出產鐵,鐵器的冶煉也不需要太復雜的技術,但是鐵錢不值錢。
可是鐵錢在大宋只有川蜀和陜西能用,其他地方只用銅錢。于是他們就用鐵錢私下里跟大宋商人換銅錢。開始是一個換十個,后來交換的價格越來越高,嗖嗖的往上漲。最高達到五百枚鐵錢才能換一枚銅錢。
遼朝大量鑄造鐵錢,用鐵錢去跟大宋走私商人換銅錢,再拿銅錢去跟大宋商人購買貨物。
當遼朝鐵錢泛濫成災,堆積如山的時候,大宋突然卡死了邊境私下兌換銅錢的途徑。
遼朝大量的鐵錢沒辦法跟宋朝交換銅錢,就只能在國內使用。遼朝皇帝下令國內貿易使用鐵錢。
可是遼朝國內市場太小,而鐵錢制造太多,遠遠超出了遼朝國內市場貨幣流通的需要。
就像蔡京當時印的交子紙幣一樣,泛濫成災,物價飛漲。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
到后來,契丹人都拒絕接收鐵錢,轉而回到了遠古時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用羊、布匹或者糧食等做交換媒介。因此嚴重阻礙了遼朝經濟的發展。
遼朝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很多契丹人偷偷逃到大宋,請求當地官府收留,愿意做大宋子民。
這就是后來為什么遼朝在澶淵打了一仗之后,很快同意跟大宋簽訂澶淵之盟,雙方化干戈為玉帛,因為他們的經濟已經崩潰了,再也經不起折騰。”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