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宋軍可以說精銳盡出,三軍占到宋軍兵力的大部分,可以說是以雷霆千鈞之勢來贏得這場戰斗的勝利。
而此刻駐守上京的只有五萬金軍,他們面對的是二十五萬宋軍的突然打擊,并且是利用了他們皇帝離開上京,往他們女真發源地白山黑水祭天的特別時機,聚而殲之,并趁機奪取上京。
這樣就避免了強行攻城帶來的困難,如果說皇帝計算的是準確的,那么這一戰將會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戰。
楊再興眼睛都亮了,說實話以五千人對付兩萬他不是不敢打,只是這注定是一場苦戰。
畢竟鎮守上京的絕對是金軍中的精銳,以少打多,若是不能完成任務,死了沒關系,完不成皇帝的任務導致全局失利,那是他擔不起的重罪。
可現在他才知道,原來皇帝還真留有后手,居然安排下了契丹特戰旅和遼軍殘余部隊趕來增援,并且已經到了指定的增援地點,那這樣一來他就有信心了。
這是趙桓之前做的周密部署,耶律定率五千特戰旅橫掃遼城北部,并突擊到了遼朝西部,與西面還沒有被金軍攻占的遼軍殘余部隊取得了聯系。
耶律定是當時耶律大石撤走前冊封的秦王,這個遼朝舉國皆知,而且任命他為北遼的繼承人,所以他有很高的號召力。
當得知秦王率軍到達遼城西部的時候,殘余的遼軍都紛紛趕來投靠,很快就匯集了三萬人。
耶律定對這三萬進行整編,挑選其中的精銳兩萬,剩下的人則安排他們化整為零,展開游擊戰,各處襲擾,這樣能夠全面開花,會對金軍造成更大的威懾。
兵力太過集中,在遼闊的遼城疆域上,反而不太容易形成多點開花的優勢。
在完成組建之后,他把相關情況密報了開封皇帝趙桓。
趙桓大喜,只可惜耶律定跟耶律大石取得聯系之后,耶律大石已經前往中亞,準備在那兒建立新遼了,并不打算揮師遼朝與金軍決戰。
說來說去耶律大石還是覺得他們難以抗衡金軍,不如躲得遠遠的,另找一塊地方開疆拓土,中亞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里只有一些小國,根本不是強大遼軍的對手。
所以當遼軍來時,這些小國紛紛投降,耶律大石得以在中亞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新遼,這個政權持續了上百年。
雖然沒有得到耶律大石的援軍共同出兵,但趙桓并不介意,兩萬精銳遼軍夠用了。
趙桓沒有急著下令,而是在進入十月戰局基本穩定,與歷史完全吻合的情況下,趙桓才下達命令。
讓耶律定率五千契丹特戰旅及兩萬遼軍繞過金軍控制區域,從西伯利亞進入到上京北部,埋伏在距離上京約三天路程的崇山峻嶺之中。
此刻已經進入了嚴冬,即便是金軍也不會輕易出城了,所以遼軍和契丹特戰旅的迂回包抄沒有遇到任何障礙。
宋朝時,西伯利亞就是無人區,也沒有任何政權的存在。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