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夜間,以國軍隊終于發起了對袈裟地帶的全面總攻。
以國總統內塔尼亞親自坐鎮指揮中心,他將這次行動命名為“鐵劍行動”,
30萬軍隊鐵桶一般將袈裟地帶緊密包圍,如同一只猛獸猛然張開血盆大口,準備將獵物吞噬。
而首先發起攻擊的,是以國空軍。
隨著夜幕的降臨,天空被爆炸的光芒撕裂.
巨大的轟鳴聲震撼著每一寸土地,仿佛要將整個袈裟地帶夷為平地。
戰斗機和轟炸機編隊在夜空中穿梭,如同一群獵鷹在尋找著獵物。
它們瞄準了事先偵察好的戰略目標,釋放出一枚枚致命的炸彈。
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沖天而起,將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晝。
無論是堅固的軍事設施,還是密集的居民樓,乃至于國際聯盟設立的避難所,都在以軍猛烈的空襲下變成了一片火海。
爆炸的沖擊力讓建筑物紛紛倒塌,化作一片廢墟。
火焰和濃煙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慘烈的畫面。
在這場空襲中,無數無辜的生命消逝在火海之中。
孩子們的哭喊聲、婦女的尖叫聲和男人們的怒吼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凄厲的挽歌。
整個袈裟地帶仿佛陷入了一片人間地獄,到處都是死亡的陰影和絕望的氣息。
在持續了近20個小時的連續轟炸之后,以軍開始對袈裟地帶實施醞釀已久的地面行動了。
經歷了幾十天的狂轟亂炸之后,袈裟各個主要城市都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在轟炸最為嚴重的地帶,甚至都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物。
然而,雖然以軍的空中打擊效果顯著,但也為后續實施的地面軍事行動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原本以國在邊境地區集結了30萬大軍和數百輛的坦克,勢必要一鼓作氣將整個袈裟一口“吃掉”。
可是真到了地面行動實施的時候,實際進入到袈裟地區的先頭部隊只有一個裝甲師的兵力。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現在的袈裟是廢墟一片,但在廢墟之下,哈馬斯武裝力量的整體實力并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
地下綿延數百公里的地道就是他們可以安全躲過空中打擊的庇護所。
而當以軍發動地面進攻時,在這片猶如迷宮一般的廢墟下,哈馬斯反倒獲得了地利的優勢。
他們可以憑借這些無法在地圖上顯示的障礙物阻擊以色列士兵,使得以軍每一步的前進都充滿了艱難與危險。
另外,在廢墟之中執行戰斗任務,以軍士兵會完全失去自己的空中優勢和地面裝甲優勢。
在這里,雙方的士兵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甚至哈馬斯武裝分子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靈活的戰術,反而占據了上風。
這對以軍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他們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以國自然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因此他們不但縮減了地面部隊的數量,還為首批進入到袈裟的先頭部隊配備了大量“毀城神器”——被稱為“泰迪熊”的卡特推土機。
這款推土機重達75噸,配備有大約15噸的裝甲,包括反應裝甲、板條裝甲和復合裝甲等,可謂是堅不可摧。
所有的玻璃也全都是防彈玻璃,駕駛室還做了特別加固,以確保駕駛員的安全。
在進攻端,“泰迪熊”更是威力無窮。
它配備有班組機槍、煙霧發生器和榴彈發射器等武器,可以對敵人進行猛烈的火力打擊。
更夸張的是,以國已經將“鐵拳”主動防護系統放在了推土機上.
這使得“泰迪熊”在面對rpg火箭彈、路邊炸彈或者自殺式炸彈等威脅時,都能輕松應對,毫發無損。
這款推土機曾經硬抗過rpg火箭彈的直接攻擊而毫發無損,甚至被超過百余公斤的炸藥直接爆破也安然無事。
它的出現,為以軍在地面行動中提供了強大的支援和保障,使得他們能夠更加有效地清除障礙、推進戰線。
別的國家打仗都是坦克沖鋒在前,裝甲車緊隨其后。
可是在以國,為軍隊開道的不是主戰坦克,而是這些粗獷豪放的大型推土機。
以國這次出動一個裝甲師的兵力,由吉瓦第少將作為指揮官。
100多輛推土機在前面開道,后面緊跟著是300多輛梅卡瓦主戰坦克。
在這款推土機面前,無論是斷壁殘垣的廢墟,還是堅固的軍事堡壘,在它面前根本經不起一鏟子。
輕輕一推,直接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