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問題,擲地有聲,
是稚童的困惑卻又仿佛蘊含著無窮的道韻。
整個對弈殿中所有觀眾都聽得到這四個問題,
殿中本就是以菩提棋院這些棋手為主,他們的棋路同樣以思考為基,
可一時之間,所有人竟然也沒法回答,這四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不過是日常運轉的規律,
眾人可以回答這是自然規律自然科學,但自然又是什么呢?
這時候突然有一個小和尚靈光一現,
“道然棋院?道法自然,難道這個稚童追求的是道?”
此言一出,一旁的僧人與居士紛紛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
這才幾歲,現在就可以追求道了?
到底什么是道他們也說不上來,若是這個小童最終能解釋出來,那將會是一種從來沒有出過的可怕思想大勢。
天弈世界之中的小童,聽不到眾人的回答和議論,他只是困惑,卻無人可以為他解答,
共鳴空間,李無為不斷用著他六年研究的經驗在和小童進行思維的碰撞,
此時作為棋手的他,又仿佛是小童的老師,在指引著這位充滿靈性的童子。
真言的效果一般而言都是非常強大的,至少可以引動思想或者文化之勢,
可小童這次引動的真言卻很奇怪,僅僅是讓所有人產生了思考,但卻沒有任何其他變化。
那個白色位階的李童子還是李童子,他開始四處請教那些天弈土著,猶如一個頑童,卻又似一個求學者。
短暫驚駭所有觀眾之后,李無為和他的《李童子》再次陷入了沉寂,
整整四十回合過去,李無為依然未落一子,仿佛今天他落下這枚本命棋靈之后就不屑于落第二子,
而那個小童已經慢慢成長,朝著青年方向變化。
與李無為完全專注于他的本命棋靈不同,同一時間另外三個方向的思想傳播已經如火如荼。
四十回合的時間諸葛一這百余個《儒士》被他牽引而出,
以《王童子》所在區域位中心,已經形成了非常濃郁的儒家文化區域,諸葛一不惜棋魂力的浪費去共鳴蒼生棋靈《儒士》,
強化了《論語》《詩》《書》等典籍對于這些儒士的影響。
而王童子的才名已經讓小小年紀的他聲名遠播,但他不甘于原地做學問,
未滿十八歲的他開始四處游歷,這一次游歷讓王童子領悟了更多風土人情,
同時在兩個棋手有心的一些控制下,王童子和李童子也相遇了,
不過之后兩人相談甚歡,談經論道就不是諸葛一和李無為主動控制的了。
就這樣在四十回合之際,李無為和諸葛一紛紛進行共鳴,
他們的童子已經長大,之前的收獲也將轉化為青年的時的積累,
李無為在這一步非常得心應手,他已經做過太多次,
共鳴空間之中,稚童已經變為一個青袍少年,此時這個少年除了依舊有著對道的渴求外,還保留著少年人特有的朝氣和激情,
但這并不是李無為需要的,
在那一年遭遇“酷刑”之后,李無為的心境大變,變得“麻木”淡然,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之下,
他覺悟了童子的下一個階段,紅階英雄棋靈《李守藏史》。
這份共鳴對于他來說并不難,四十回合的這一手還沒過半他就已經完成共鳴,
只待回合開始,他就有把握讓天弈論道王朝加持完成進階。
這也就是論道對弈的好處,天弈土著王朝雖然存在,但是每一位棋手都可以通過棋魂力短時間內達到運用王朝權柄加持自己的棋靈的效果,
而權柄的利用能力小部分取決于棋魂力的多少,最大的一部分取決于其思想大勢的強盛與否。
只要思想大勢一起,廢立王位都是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