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兩方,【孔子】與【老子】幾乎同時抬頭。
他們雖分居兩地,卻仿佛心有靈犀,目光穿透萬里山河,落在九州中央那一道愈發璀璨、卻又隱隱不穩的半圣之言上。
【孔子】輕嘆一聲,聲音卻如洪鐘大呂,傳遍其教化之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今見楊子近乎道,豈能坐視?”
話音未落,他周身磅礴的浩然正氣沖天而起,并非攻伐,而是化作無數閃爍著仁、義、禮、智、信光芒的古老篆文,如百川歸海,涌向九州中央【楊子】所在之處。
而【孔子】所在之地,原本存在的殘破儒之大勢轟然破碎,【孔子】自身也在發聲之后,氣運消散,以其自身踐行了他的道。
圣人隕,儒道大勢碎,但儒道的追隨者卻并沒有喪失自身信仰,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
【孔子】以他自身的舍生取仁,為那【楊子】的半圣之言,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幾乎同一時間,【老子】亦淡然開口,其聲恍若自九天云外傳來,縹緲卻直抵人心:“上善若水。夫為不爭,故無尤。”
他座下青牛微微昂首,道韻流轉,無邊紫氣在其背后翻滾,衍化萬物生滅至理,卻似最為普通的水流潺潺,宛如百川歸海一般化作一縷清輝,柔和卻堅定地匯向那一道即將成型的圣言。
【老子】之言后,整個天下所有的道派追隨者,竟然開始淡化了對于【老子】這一位圣人的印象,他在道派中開始顯得不再那么重要。
但他的道,一如既往,化為流水留存,至于他本人,則悄無聲息地化為紫色煙霧消散于天地之間。
【楊子】所傳那原本看似消極避世的“貴己”之言,在此時此地,于楊為我神通造成的混亂本源中,竟陰差陽錯地觸及了萬物本質——無論賢愚善惡,終歸塵土。
此念雖偏,卻亦是大道一角!
而孔圣之“仁”,李圣之“道”,此刻并非是要同化楊朱之學,而是以自身宏大學說為其補全根基,賦予其更廣闊的視野與胸懷,使其超脫極端利己的桎梏,以他們的圣級力量和圣人身份,去印證【楊子】之言!
三股截然不同的圣力,于此危急時刻,在諸葛一興復圣道竹簡的牽引協調下,竟開始前所未有的交匯、融合!
九州中央,【楊子】的身影在三位圣人的力量灌注下變得愈發虛幻,他臉上那短暫的清明化為一種深沉的感悟。他再度開口,聲音依舊平淡,卻蘊含了足以震動九州的力量: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
此言一出,那半圣之言,不再是自絕于世的悲鳴,而是闡述更為深刻的哲理至道。
轟!
此刻!圣言圓滿!
璀璨的青色光華覆蓋原本五顏六色的楊朱原色,半空之中不再是竹簡虛影,而是化作一道通天徹地的青色光柱,上與天連,下與地接。
光柱之中,隱約可見堯舜之仁政、桀紂之暴虐交替演化,最終皆歸于平靜,更重要的是竹簡之上印刻了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卻最終一切歸于虛無,形成了奇妙的輪回與呼應。
在圣言的問題上,三派精華,短暫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