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為,核裂變反應堆與核聚變反應堆完全是兩碼事。
先從原材料上來說,核裂變這玩意用的是重核金屬,如鈾和釷。整個地球上,這些超重金屬都沒多少,各種提煉提純的困難先不提,首先是它少啊!
核聚變材料就便宜了,人家用的是輕核材料,氘這種材料,滿大海都是,每升海水中都有,至于氚,這玩意雖然自然界里不多,但是它容易制備啊。
當然,氘氚聚變會放出大量中子,對反應爐護壁有嚴格要求;換成氦3聚變,放出來的是高能質子,對環境危害性就小多了。
不過這都是可以克服的,更別提柳生元和早已準備好了各種在月球開分基地的前期科技,地球上氦3沒多少,但是月球上可不少,這不是什么問題。
核聚變的另外一點就是安全性,誰都不想自己坐在一枚核彈上吧?
現實是,無論各國的核電站,還是核動力航母、核動力潛艇,一旦反應爐過載,就可以把這些提供電力的能源中心當成核彈來看了。
而核聚變本身除了點火以外,就需要核聚變產生的能源來維持核聚變反應環境,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在核聚變過程中,一旦反應堆失控,核聚變不會產生無限聚變,而是自動熄火。
核聚變反應堆要比一旦失控,就產生連鎖反應的核裂變反應堆要安全多了。
如果是用于未來的宇宙飛船引擎,核聚變的這個特性就更加寶貴——熄火了可以重新檢修、點火,整個反應堆不會報廢;可要是裂變反應堆直接炸了,那可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算沒被當場炸死,也只好在太空中等死了。
萊拉妮吃驚不小,也正是因為如此。
柳生元和這等超凡入圣的武者,對人體掌握細節入微,在人體研究方面得天獨厚。
他在人體工程研究方面、甚至拓展研究領域到生物工程方面,獲得各種研究成果,領先世界不止十年,那都算是萊拉妮的理解范圍內。
可是,核聚變反應堆,那是何等熱門的研究項目?
在這個項目上,各國投入的人力物力如山如海,才智之士車載斗量,甚至就連花旗、亞共體和歐盟這世界三極,都無法獨立承擔如此恐怖的研究成本花費,不得不破天荒攜手合作,以整個世界的力量,進行核聚變研發工作。
(這三個勢力加起來,基本上就能代表整個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科研實力)
萊拉妮當然知道柳生元和有無數分身,這些分身各有自己的身份,這些年來,這些分身混跡世界各國學術界,別的方面還不好說,但是試驗操作都是頂級高手。
幾年下來,有許多分身已經嶄露頭角,負責獨立管理一些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也變成了**牧場云實驗室計劃的一部分。
要說柳生元和能搞到核聚變反應堆研究資料,那半點都不稀奇。
可是資料歸資料,這和眼前的實物完全是兩碼事好不。
就算萊拉妮對柳生元和如何有信心,也從未想過他能靠一己之力,就能研究出眼前這個,明顯已經可以投入使用的核聚變反應堆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