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龍46生產工藝很復雜,哪怕在二十一世紀,很多化工廠在密練時都不可避免遇到氣泡和降解比較嚴重的問題。
所以姜九陵建議道:“我們還是來試試玻璃纖維吧。”
“玻璃纖維有嘛?”張源文看向身旁的實驗員,后者搖了搖頭說沒有。玻璃纖維這種東西做實驗根本用不到,他們平時和紡織與化工材料打交道,玻璃纖維應該去玻璃制品廠里找。
“任何一項創新都要我們付出百倍的努力,搞科研就不能怕麻煩。”
張源文從口袋里掏出一本通訊錄,翻了幾頁后翻到吳城的一家玻璃制品廠聯系電話,“小劉你打電話去聯系這家玻璃廠,問問看他們能不能生產一些玻璃纖維出來。”
“纖維直徑最好在0.1毫米,反正越細越好。”
實驗室就有電話,實驗員小劉把電話開了免提,然后打過去。
“你好,這里是金輝玻璃制品廠,請問有什么事?”
小劉先表明自己單位,接著問他們能不能生產玻璃纖維?
“玻璃纖維?”對面接電話的是個大嗓門,他滿腹莫名其妙地問玻璃纖維是什么。
“你們生產玻璃,難道連玻璃纖維都不懂?”小劉無奈解釋道:“就是把玻璃抽成細絲,大概頭發絲那么細,或者再細一些就叫纖維。聽過玻璃鋼嘛,就是用這種玻璃纖維做的。”
對面足足沉默了有五秒鐘,“這位同志,你打錯電話了。”
“我們金輝玻璃制品廠都是生產罐頭瓶,窗戶玻璃,還有玻璃工藝品的。”
“我們老師傅能用嘴吹出來一條玻璃龍,也能用角磨機在玻璃上磨出一幅山水畫。你說的玻璃纖維這種高科技,我建議你去問問尚海玻璃儀器廠。”
電話被掛斷后,張源文又重復了一句搞科研就不能怕麻煩,然后繼續翻通訊錄。
尚海玻璃儀器廠的聯系電話他有,但他在猶豫到底要不要打這個電話。
因為這不是吳城的工廠,這種發絲粗細的玻璃纖維沒想到這么難搞定。尚海玻璃廠很可能會嫌麻煩拒絕他,這種私下定制產品,他也給不了多少錢。
張源文合上通訊錄,決定不打這個電話。
“我們不能怕麻煩。”
“玻璃纖維不好弄,大家就一起動動腦筋,看能不能用別的材料替代。”
“只要是可以做到很細,又能隨意彎曲不變形的就可以。”
幾名實驗人員異口同聲,“那用細鐵絲啊。”
張源文用我又不傻的語氣說:“鐵的不行,要非金屬材料。”
張源文當然不傻,其實在姜九陵說出這種通過細絲移動的方案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可以用什么材料。
可想來想去,他覺得還是玻璃絲最合適。但現在玻璃絲這條路有些難走,只能去找別的材料。
瞧見幾名試驗人員在那東張西望,張源文有些不抱希望道:“姜九陵,你有什么建議嘛?”
“主任,我覺得只是試驗性質的話,我倒是有個辦法可以快速搞出玻璃纖維。”
“你在開玩笑吧,金輝玻璃制品廠那邊都說沒辦法,讓我們找儀器廠。”
“其實很簡單的,用實驗室里的設備就能做出來。”姜九陵其實并不想在他們面前顯得很刁,因為他現在身份只是一名高中生。
但姜九陵真是被這些人蠢到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