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張源文把姜九陵叫到辦公室,然后兩個人嘀咕一下午,搗鼓出什么玻璃纖維的消息,委里很多人聽說過。
現在姜九陵和小伙伴們搗鼓出來的機器人戰車,被調查員丟在了這兒,懂事的馬科員當然要來問問張源文,怎么處理這輛戰車。
張源文心想那小子連玻璃纖維都能搗鼓出來,也不知搗鼓出的機器人戰車是什么樣,不由好奇道:“那個什么戰車呢,我去看看。”
馬科員把張源文領到后面的倉庫門口,如果按慣例,負責器材和設備的馬科員會在文件上簽個字,然后把調查員留在這里的東西入庫。
東西一旦入庫,等待它的結局就是慢慢銹蝕,最后過個兩年倉庫滿了,被當成無用的廢材料給處理掉。
現在還沒簽字入庫,馬科員就把東西放在了倉庫門口。
所以張源文一進門,就看見了那輛趴在地上的機器人戰車。
它現在變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車架,一個是外殼。
它比一輛兒童車稍稍大一些,車架上有四個輪子,車架由一根根食指粗空心鐵管焊接而成,里面還能看見有電機、齒輪,鏈條等零部件。
但車架是彎曲的,它的中間部位有個巨大的破損,各種電線還有轉向用的機舵之類都被炸的四分五裂。
四個輪子倒是完好無損,張源文仔細看了看發現輪子有點眼熟,就像是從某個商店冰柜上拆下來的一樣。
最吸目光地,是旁邊的外殼。
爆炸發生時,這輛戰車并沒有安裝外殼,所以外殼才能完好無損。
外殼和甲殼蟲一樣,上面被涂了一層鮮亮的紅色油漆。在外殼中間,還有四個用黃色油漆書寫的戰車名字。
——赤紅電弧。
張源文把外殼拿了起來,入手的分量并不輕。
他比較好奇那三位學生是如何把戰車弄成一個弧形的,而且正面摸上去還那么光滑。
翻到外殼的背面,張源文發現三條平整的焊縫貫穿了整個外殼。
“漂亮的焊縫。”
張源文一邊撫摸焊縫,一邊欣賞道:“雖然這輛戰車內部,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科技技術,說是機器人戰車很牽強。但你看車架里,那些保留下來的幾個零件,它們的布局非常規整。”
“這個外殼竟然是用三塊鐵皮一點點鍛彎,最后焊接到一起組成的。”
“邊緣處還有鍛打的痕跡,十七歲的學生,用手工能鍛成這樣,長大后不得了啊。”
張源文對姜九陵的欣賞更濃了。
調查組讓姜九陵寫的那份事件經過報告他也看過,報告里提到,這輛戰車焊接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
就沖這焊縫,隨便到哪個工廠里都能拿普通工人兩倍的工作。
馬科員適時提醒道:“張主任,那這字我不簽了?”
不簽字,這輛戰車就可以不入庫。
“簽。”
張源文露出一個公事公辦的笑容,“這畢竟是省工業委留下的東西。”
“流程我們還是要走的,你找幾塊鐵皮和幾個轱轆,把它們簽字入庫。”
“至于這輛戰車嘛。”
“放在這里生銹挺可惜,我讓小張把戰車送到它該去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