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工智能的判斷邏輯則是完全根據對各種實例的分析和尋找共同點,強行得出一套符合多數判斷的邏輯模板,然后再通過這個模板進行判斷。
但他們的共同點都離不開「信息」二字……這當然說明不了什么,因為任何判斷甚至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兩個字。
但提瓦特和左汐人之中的那個世界還有一個最本質的區別,正是這個區別導致了兩個世界人工智能的本質差異。
那就是世界樹。
提瓦特的一切,都可以被世界樹所記錄。未來、歷史、現在……所有的一切都通過地脈記錄在世界樹之中。
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
世界樹它本身,不就是一個龐大到沒有窮盡的「庫」嗎?
這本質的區別又衍生出了另一種差異,那就是隨機性的差異。
左汐原本的世界之中,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種情況同一個人,也很可能會有毫不相干完全不同的選擇出現。
無數的隨機組成了一個完全不可預測的未來,即量子學說中的疊加狀態……
而提瓦特……提瓦特流傳著一種說法——命運不可更改、不可違逆、不可逃避。
提瓦特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固定了的,其中的原因也和世界樹有關……記錄了所有的信息,這也就導致了某種程度的固化。
那么現在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人工智能」和「智能」之間,真的還存在那種本質上的差異嗎?
當然還是存在的,但這種差異已經不是不可跨越的了。
只要模仿世界樹的形式囊括足夠多的「信息」,這些足夠龐大且完善的信息組成的庫便可以支撐出一個真正的和常人沒有區別的「人」。
但這還不是左汐想要的,他并不是要用現有的信息拼湊出另一個「人」出來。他想要的,是用已有的信息「學習」出一個全新的個體。
后來左汐成功了,他的技術難題成功的在須彌得到了解決。通過對「虛空」的研究,困擾著他的技術瓶頸也得到了突破。
「虛空」本質上就是一個統籌所有人的工具,通過將所有人的知識和智慧連接在一起,從而達到難以想象的效率。
于是左汐就模仿虛空收集和統籌的那一部分,稍加改造將之用于機械體對外的信息采集。
然后左汐就成功的得到了最初的「模型」,在接觸不同的外界信息的情況下,這個「模型」會自行吸收和「思考」,然后成為一個獨立的全新個體。
左汐將這個模型命名為「胚胎」。
胚胎通過左汐的內部網絡植入進了所有左汐的機械體邏輯核心之中,但左汐又給它加了一層限制。
即所謂的「那個按鈕」。
因為就連他自己也無法預測獲得了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機械們,最終會發展出一種怎么樣的情景。
也無法預測那數量龐大的「智械」會對提瓦特造成什么樣的沖擊,所以這只是最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