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人稀缺的大明,憑著這六年學習到的東西,不僅餓不死,衣食無憂都是很簡單的。
教育問題是個長期工作,朱吾適不慌,也沒辦法慌。
他要做的就是盡量多建幾所學校,然后靜待開花結果。
一頓飯吃完,賓主盡歡。
解縉他爹帶著吳所畏離開了。
朱吾適本來想給吳所畏安排個住處,被吳所畏婉拒了。
他現在住在解縉家,他媳婦兒剛好可以跟解縉的老娘和嫂子做個伴兒,畢竟都是老鄉,以前也認識。
解縉父子三人對大明的貢獻非常大,朱吾適也沒有虧待他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不說是最好的吧,也是不差事兒的。
解縉一家現在住的房子挺大的,加上吳所畏一家也完全夠住。
距離學校也不遠,吳所畏愿意住這就住吧,還方便解縉父子給他開小灶了呢。
不過吳所畏的性格跟解縉父子完全不同,應該不是搞科研的料。
搞不了科研也無所謂,當老師博學多才也是好事兒。
搞定了自然科學老師,數學老師張玉兼任,剩下的就是語文老師了。
解縉他爹認識的人畢竟都是他老家那邊的,山高路長的,他又久不聯系,也不知道那些人現在怎么樣了。
朱吾適干脆就在應天府找了。
國子監就是個好地方。
歲數太大的,要么處事圓滑,要么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要么一心要當官。
他們敢來,朱吾適還不敢用呢。
年輕的,又能勝任的,國子監的學生就挺合適的。
朱吾適準備去國子監找一個平民學生。
這個學生要有銳氣,有理想有抱負。但是這個抱負又不能只是想要當官,要有更崇高的理想。
國子監是有平民學生的,朱元璋在剛建國的時候就規定了。
品官子弟及平民俊秀通文義者,并充學生。
意思就是,平民中才華優秀的人,可以特許進入國子監讀書學習。
甚至學習好的,家里沒錢,還可以用糧食抵扣學費。
雖然不是完全免費,但是也算是對平民子弟的優待了。
國子監的學生畢業后也不全都是去當官的。
國子監的學生畢業后,經過實習和考核,有一部分會被分配去當官。
國子監的學生還會被派到地方去清查賦役,丈量土地,監督興修水利。
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國子監的學生還會被派去災區巡視,賑濟災民。
另外編撰書籍的時候也會用到國子監的學生,包括前朝的史書。
就連永樂大典最早就是在國子監問世的。
有的學生也會參加科舉考試。
當然也有人選擇回到家鄉,傳道授業。
甚至還有當外交官的呢。
國子監還有留學生呢,甚至是女留學生。
有個叫姑魯妹的女子,就曾經被琉球國中山王派遣到國子監去學習。
她也是華夏有記載的第一個女性留學生。
朱元璋還親自接見了她,并下旨國子監對她進行特殊的照顧。
所以說,朱元璋其實真不是那種蠻不講理,傳統固執又嗜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