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朱吾適不喜歡拐彎抹角,幾個勛貴就有話直說了。
“王爺,我們也想讓自家孩子去應天府小學上學,可是工作人員不收,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啊?”
朱吾適很詫異,他還以為不會有勛貴和讀書人去報名呢。
沒想到自已失算了,讀書人確實沒有,勛貴不知咋的就看上應天府小學了。
“你們為什么要讓自已的孩子去應天府小學呢,那里面可出來的學生可不是為了當官。”
其中一位勛貴嘆了口氣說道。
“王爺您有所不知,我們雖然靠著自已拼出了一條路。屁股底下這個位置還可以傳給下一代。
但是只能傳一個人啊。我們又不可能只生一個。
其他的孩子怎么安排,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兒了。
讓他們無所事事,吃喝玩兒樂,倒也養得起。
但是這樣的人跟廢物有啥區別呢。
隨著家族成員越來越多,現在養得起,未來就不一定養得起了啊。
偏偏這些孩子還不是讀書的料,我們做父母的,總要給他們找個出路。”
朱吾適沒想到這人竟然能想這么遠。
他說得不錯,大明只有部分爵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就算是世襲罔替的,朝廷也是要考核的。
就算要考核,這些也是少數。
大部分的爵位都是世襲降。
也就是說,一代比一代爵位低,過不了幾代就沒有了。
這也是防止貴族勢力過于膨脹,激勵他們的后代繼續喂朝廷立功。
立了功就可以維持或者提升爵位了。
可是有那個能力的畢竟是少數。
就像他說的,他又不可能只生一個孩子,這年頭,沒什么避孕措施。
又沒有只能找一個女人生孩子的限制。
這些人也養的起孩子。
自然是要多生一些了。
生的多了,難免良莠不齊。
龍生九子還各不相同呢。
長子自然是用來重點培養,未來好繼承爵位。
其他的孩子怎么辦呢,想要不當個吃喝等死的蛀蟲,那就必須得靠自已了。
無非是起點比普通人高一些罷了。
再加上文官武將本身就不是一個派系的,武將家庭出身,想要當文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這些勛貴們大部分的孩子不說前途堪憂吧,反正能走的路其實也不寬。
都是自已生的,誰不想自已的孩子能有個光明的未來呢。
爵位繼承不了,當官也不是那么好當的。
剛好這個時候朱吾適搞了個學校出來。
勛貴們其實不太懂應天府小學和職業技術學院是干嘛的,他們大部分都是泥腿子出身,只會打仗,沒讀過多少書。
但是他們對朱吾適了解啊,知道跟著朱吾適混,都不會混的太差。
所以就有勛貴想著把自已注定沒辦法繼承爵位,四書五經又學不進去的孩子送到應天府小學。
跟著朱吾適混,起碼不至于餓死吧。
就算是當個工匠,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的工匠地位也不低啊。
朱元璋都不止一次在朝堂上說過,大明皇家科學研究院乃國之重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