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語文老師是什么意思啊?”
朱吾適這才想起來,古代是沒有語文老師這一說法的。
古代對老師的稱呼很多,比如先生,父子,師父,博士,教授。
老師他們也聽得懂,但是語文老師就真的聽不懂了。
“語文老師就是學校里的先生,專門負責教語文的。語文你們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
語文老師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力。
同時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運用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綜合素質基本上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忠君愛國啊,體恤百姓啊。要教導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
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了。”
朱吾適說完,發現八個人還是似懂非懂的。
在八人看來,這跟傳統的老師好像也沒什么區別啊。
好吧,確實是沒有太大的區別。
“王爺,我們自已都還是國子監的學生呢,給人當老師,是不是有點兒誤人子弟了?”
朱吾適對幾人的印象還不錯,第一個問題就是自已能不能教好,而不是一上來就推辭。
“這個問題你們不用擔心,我既然找到你們,就說明你們足以勝任這個工作,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們愿不愿意干這個工作。”
八人猶豫了許久,其中一人站起來說道。
“王爺,我們對于應天府小學了解不多,您能否給我們說一下應天府小學的辦學宗旨,我們也好有個教學方向。”
這話的意思,基本上等于是同意了,只不過還沒有把話說死。
朱吾適既然請他們過來了,那他們就得給這么個面子。
不給的話,朱吾適也不會怎么滴他們,可多少還是有些擔心的。
他們都是平民子弟出身,可不敢忤逆朱吾適。
雖然不敢忤逆朱吾適,但是該問清楚還是要問清楚的。
如果實在不合適,那也得學會勇敢拒絕。
辛辛苦苦讀書十幾年不容易,進國子監更不容易。
一家子還等著他們養家糊口,光宗耀祖呢,不可能因為朱吾適是王爺就讓他們自斷前程。
朱吾適也明白他們的想法,他要的是好老師,不是逼著別人來給他當老師的。
“應天府小學,其實可以算是啟蒙階段。
你們也知道,大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讀書的。
官宦子弟,書香門第,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讀書。
農家子弟也可以,但是得有錢才行。
所以能夠讀書的農家子弟是很少的,這個你們應該深有體會。
至于匠人子弟,還有商賈子弟,那是沒有讀書的機會的。
就算有條件,也只能私下自已找人教。
更何況又有幾個讀書人愿意教導商人子弟呢。
這在我看來,是很不合理的。
是的,就是不合理,哪怕這個傳統已經保持了上千年,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農家子弟生下來就注定要種地,他們為了不至于餓死,還是會努力種地。
可官宦子弟如果一生下來就主動要當官,他們還會努力學習嗎?
他們還會立志要當個好官,當個有能力的官嗎?
根本就不需要啊,不用努力也能當官,當得不好也不影響升遷,他們為什么要努力呢?
不努力的后果就是,拖累大明,荼毒百姓。
就像你們幾個,為什么那么努力的在國子監學習?
因為你們知道,不努力就完全沒有出頭的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