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商人還能科舉呢。
工匠就稀奇了,匠籍向來是很不受待見的。
看似商人是最后一位,實則工匠才是社會的底層。
如今工匠后人也能讀書了,還是王爺辦的學校,這事兒怎么看怎么稀奇。
兩百多個學生也都很興奮,一個個嘰嘰喳喳的,根本停不下來。
張玉是個女校長,又是個孕婦,不宜拋頭露面。
負責主持招生的是八個語文老師。
“我是應天府小學的老師,現在聽我指揮,凡是新生,帶著你們的入學證明,在校門口集合。
無關人等,請往后站,把校門口的位置騰出來。”
雖然不認識他,可應天府小學是朱吾適搞出來的,大家還是很給面子的。
很快,兩百多名學生就聚集在了學校門口。
體育老師帶著幾個語文老師負責將他們按照高低個排好隊。
兩百多個學生排好隊。老師們開始挨個查他們的入學證明。
查入學證明的同時就給他們分好班了。
第一個一班,第二個二班,第五個五班。然后第六個又是一班。
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被打亂了,就算有相熟的,也很難分到一個班。
好在這個時候的孩子都比較早熟,并沒有出現亂糟糟哭成一團的情況。
每一個學生都乖乖站著,等待老師分班。
分好班后,每個老師帶一個班,學生們排著隊進入了學校。
“接下來,有需要住校的,來我這里報名登記。”
雖然宿舍很大,別說兩百多個,就算再多兩百人也住得下。
但是朱吾適并沒有強制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住校。
住校是要交住宿費和伙食費的。
應天府小學又不是貴族學校,很多學生家里并不富裕,能省就省點兒唄。
一上過過去,入學問題終于搞定了。
最后有幾十個學生選擇了不住校,這些學生就是那些家里條件差一些的,想要省個住宿費。
朱吾適不會因為他們不住校就看輕他們,也不會因為其他學生住校就高看一眼。
讓朱吾適不解的是,那些勛貴家的孩子竟然都選擇了住校。
頗有一種放養的感覺。
朱吾適也大致猜得出其中緣由。
這些勛貴的長子基本都已經成年了,而送到應天府小學的這些孩子最大的不過十歲。
按照大家族的尿性,只要還沒有坐上那個位置,一切就都還是未知數。
那所有有繼承權的人,就都是敵人。
不說要把所有競爭對手都弄死吧,也會想盡辦法阻撓他們成長。
大明繼承爵位可不是勛貴說誰就是誰的,朝廷要考核的。
如果家里出了一個天才,那這個天才繼承爵位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朝廷才不管你是不是長子呢,有德者居之對朝廷是最好的。
畢竟勛貴集團跟皇室天然親近,如果搞一堆草包繼承爵位,怎么跟文官集團抗爭嘛。
勛貴家的長子又不能干涉自已老子生孩子。
那為了掃除威脅,只能盡量不讓家里出天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