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必須可以啊!”
朱元璋這次沒有吝嗇。
朱吾適對大明的貢獻,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區區一個世襲罔替的王爺罷了,給了也不心疼。
就算自已不給,朱標和朱雄英也會給的。
“算你會說話,那就這樣吧,你準備一下,然后咱們就出發。
我想了一下,還是走水路吧。先走京杭大運河,等到京杭大運河不好走了,咱們就走海運。
老朱你是不是還沒有出過海呢?”
這個還真是。
朱吾適準備走京杭大運河到山東境內,然后走陸路到海邊,然后乘船直達天津。
路線可能繞了點兒,但是意義很重大。
朱元璋還沒有親自坐過大明的海船呢。
剛好趁這個機會去慰問一下大明海軍。
渤海灣相對來說風浪沒有那么大,比較安全,不用擔心出什么問題。
暫時這么定,途中如果出現意外情況,再臨時更改路線也不遲,反正到時候會有人在前方探路的。
“行,那就這么定了。咱盡快做準備。”
朱元璋畢竟是皇帝,他這一趟出去時間可不短,起碼要兩三個月,不把一切都安排好,他出不去的。
朱吾適也不著急,建港口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他這次去天津,只是為了招商引資,后續正式的建設,還需要專業的人來干。
而且這次港口建設需要用到鋼筋混凝土,可能需要先在北方建立水泥廠和煉鋼廠的。
建廠也不只是為了建港口,后續的作用也很大的。
不管是在北方搞房地產,還是修路,又或者建鐵路,都需要這些原材料。
尤其是東三省,未來也是重工業城市,礦產資源還是很豐富的。
建廠也有助于北方后續的發展。
而且朱元璋還有遷都的打算呢,到時候又是個大工程,有鋼筋混凝土的輔助,遷都工程會進行得更順利。
皇宮的話,朱吾適還是傾向于用華夏傳統工藝的,大氣磅礴,經久耐用。
創新必不可少,但是傳統也不能丟。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朱吾適還是懂的。
真要是現在就拋棄歷史,全面創新,豈不是丟了歷史,丟了文化。
這叫數典忘祖。
這個鍋朱吾適可不背,他也背不起。
回到家,朱吾適把自已未來的計劃說了一下。
反應最大的就是幾個孩子,他們跟著朱吾適都跑野了,跟朱吾適的關系也最好。
眼下朱吾適要出去玩兒了,竟然不帶他們,這怎么能行呢。
幾個孩子倒是也沒有哭鬧,他們只是纏著朱吾適。
“爸爸,帶我們去吧,上課太無聊了。”
“就是就是,爸爸你怎么能自已出去玩兒不帶我們呢。”
“爸爸,你不帶我們去,我們就不跟你好了。”
朱吾適一瞪眼。
“真的不跟我好了?那咱們可就說定了,以后咱們各玩兒各的,互不打擾吧!”
孩子們驚呆了。
他們只是想要出去玩兒而已啊,可沒想過跟朱吾適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