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肯定知道抱團取暖的重要性。
目前來說,你們基本都是以地域抱團。
浙省跟浙省抱團,陜省跟陜省抱團。
老鄉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
但是這種抱團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舉個例子。我是浙省商人,你是陜省商人。
咱們本來就合作的機會。我有一批貨物,質量非常好,需要脫手。
你繼續這么一批貨物。
那咱們兩個是不是應該合作呢?
可現實是我還是會優先找浙省商人合作,哪怕并不合適。
你也還是會優先找陜省商人合作,哪怕他手里的貨物質量不如我。
看似互幫互助了,實則路子越走越窄了啊。
互幫互助的同時,不能影響自已的生意吧。
你收了我的貨物,你賺錢,我也賺錢,皆大歡喜。
就因為咱們不是一個地方的,不是一個圈子的,就錯過了這樁生意,多浪費啊。
所以我才想著成立一個會所。
大家沒事兒就來會所做做,互通有無,共同富裕。
你們能理解嗎?”
理解,他們可太理解了。
大明比不得現代,現代消息靈通,大家打個電話發個短信就知道了。
大明不行,必須得當面說。
這就導致會有信息差產生。
我有貨,你需要貨。但是因為咱們不熟,所以你不知道我有貨,我不知道你需要貨。
耽誤生意啊。
如果每天都能去會所做坐,簡單聊聊天。
“我最近到了一批貨,品質杠杠的,你們有需要的可以找我。”
一句話的事兒,貨物脫手的速度增加了不是一星半點兒。
大明商人現在基本還處于找熟人的階段。
我有貨,我有個熟人平時就需要這種貨物,所以我直接去找他。
如果熟人恰好最近不需要了,而這批貨又需要緊急脫手,這時候就麻爪了。
都是商人,還是經商有道的商人,他們可太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了。
有時候一個人去某地收蠶絲,結果他發現當地的茶葉滯銷了。品質非常好,價格還低。
這個時候他這個消息就沒啥用,因為他不是做茶葉生意的。
如果有了會所,他回去之后,完全可以第一時間到會所去,將這個消息告訴做茶葉生意的。
雖然不賺錢,可是落了個人情,以后這些人情是要還的。
朱吾適再次開口說道。
“做生意,吃獨食是長久不了的。天下的生意做得完嗎?根本就做不完。
就說外貿吧,現在的海船比剛開始的時候多了多少?貨物依舊供不應。
做外貿的出海時都是千叮嚀萬囑咐,要讓船隊之間彼此互幫互助。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什么是和氣生財?朋友多多的就是和氣生財。
會所就是給大家交朋友的。
這個會所不僅揚州有,應天府也有,杭州城也會有。
以后你們去這兩地做生意,只需要去會所里轉一圈兒,就能認識本地商人,不論是賣貨還是進貨,結識了本地商人,還怕生意做不成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