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這一塊兒以前是沒人管的,也管不過來。
以后嘛,肯定是要管的。
揚州城暫時不會建碼頭,那之前的碼頭就要管了。
這個不著急,先把揚州城轉一圈兒再說。
朱元璋本來還想去碼頭采訪一下工人們,朱吾適制止了他。
都晚上了還在加班,說明工作挺累的,這個時候你就別去給人添亂了,讓人趕緊把工作做完,然后回去休息才是正事兒。
回到客棧,朱吾適倒頭就睡,今天趕路他是真的累了。
朱元璋這個勤奮的皇帝,掏出一個小臺燈,開始伏案寫字,記錄今天的見聞,以及自已的人生感悟。
有些人是時勢造英雄,沒有時勢他就必然會泯然眾人。
有些人不管干啥都能有所成就。
朱元璋就是后者,就算沒有時勢,他當不了皇帝,就憑他這股狠勁兒,也不會混得很差的。
就說一點,活到老學到老這件事兒,就沒幾個人能做到。
朱元璋小時候可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
參加造反工作后,才開始學習讀書識字兒。
每天一大堆事兒要處理,還要時刻擔心會不會被人給吞并了。
就在那樣的環境下,朱元璋竟然能堅持每天都抽出時間學習。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也沒閑著,每天有批不完的奏折。然而他依舊會抽出時間學習。
有這份努力,很容易成功的。
朱吾適就不行,他要是太忙了,就不想干了。
所以他就盡量想辦法讓別人忙。
就像碼頭安全問題,直接搞個連坐就是了。
基本上碼頭都不止一個人在用,只要碼頭出事兒,所有用這個碼頭的商人一起罰款,罰到他傾家蕩產為止。
這個政策只要一出來,商人們必然要互相監督的。
誰愿意因為別人的錯誤導致自已被罰款呢?
反正朱吾適是不愿意的。
不僅要罰款,揚州不是鹽販子多嘛,那就剝奪他們獲得鹽引的資格就是了。
其實朱吾適分分鐘就能把鹽的價格打下來,但是他不能這么做。
古代的鹽業可不僅僅是賣鹽那么簡單的。
大明的鹽產量是夠的,鹽業是朝廷實現政治,財政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首先就是鹽稅,鹽的成本其實真的不高。但是這玩意兒是生活必需品,比油還必需。
抬高鹽價格,朝廷可以多收很多稅的。
例如現代的房價!
誰都知道房價根本不應該那么高,可它就是那么高,這背后沒有原因,誰信呢?
之前提到過開中法,就是朱元璋搞出來的。
鹽商將軍需物資運送到邊關,才能換取鹽引。
這個開中法大大節省了朝廷的成本,穩定了邊防,還促進了內地與邊疆的物資流通。
鹽是生活必需品,鹽掌握在朝廷的手里,就相當于掌握了百姓的命門。
不聽話,那就掐斷這個命門,沒有鹽吃,看你死不死。
最后呢,鹽商賺錢啊,但是鹽商又依賴朝廷賺錢,有鹽引才能賺錢,沒有鹽引就賺不到錢,朝廷不是直接控制了大富商嘛。
不得不說,朱元璋也是夠雞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