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親王聽完圖海的話,轉向玄燁提出招降叛軍。
“依王叔之計,朕可以下詔。”
“皇上,所降叛軍可以既往不咎,不過孫廷嶺起兵追隨吳三桂造反,罪不容赦!”
恭親王常寧進言,若非顧念百姓,直接打到桂林府。
“若孫廷嶺能降,亦能少些兵戈,朝廷可以去其兵權,接回孔四貞重掌孔家軍。”
裕親王反駁老七,暫時受降可以秋后算賬么。
“兵貴神速,康親王速速擬旨下詔,若叛軍仍執迷不悟,我們六騎軍還得繼續攻城掠地,消滅叛軍。”
玄燁顯然是把自己當成第六騎統領,下詔一事也扔給康親王他們。
“念其(孫延齡)所管官兵,系定南王舊人,受恩累朝,忠義素著,必不甘心從逆,隳棄前勛,其所官人員及地方官兵,有能夠擒斬孫延齡投獻軍前者,優加爵賞;或以兵馬城地納款者,論功敘錄;或力有不逮,能自拔來歸者,亦免罪收用。
孫延齡雖叛,其所部兵,曾隨定南王效力,國家豢養有年,恐大兵到日,概行誅戮,朕心有所不忍,今特頒專敕宣諭,爾等果幡然悔悟,棄逆效順,將爾已往之罪,并所屬官吏,悉行赦免。若能剿寇立功,仍加恩優恤。”
康親王等人很快就擬好旨意,讀給玄燁等眾人聽聽。
“康親王言辭謹慎,恩威并施,詔諭彰顯朝廷仁慈寬容大度,可以發放!”
裕親王聽后大加贊賞,奏請恩準。
“眾位王叔,此事交給你們,若兩日內未見投誠,我們六騎可要出擊,也不能寄希望叛軍投降。”
“皇上所言甚是,末將隨時可以發兵攻城!”
張康孫思等六騎統領紛紛表態,招什么降,一路火花帶閃電,直接滅了他們就是。
孫延嶺叛亂原不是很堅定的,他不過只想借助吳三桂的勢力以逞私怨、報私仇,掌控孔家軍而已。
其妻孔四貞由于他父親在世時與朝廷關系密切,也不愿落個“叛賊”的惡名。她還顧慮到孫延嶺的所作所為會給父親孔有德的一生英名帶來損害,因此,她感情深處并沒有跟朝廷徹底決裂。孫延嶺在家中懼怕孔四貞,毫無疑問孔四貞的思想對他有所影響。
孔四貞作為孔有德唯一留存骨肉,孔家軍多數支持孔四貞,令孫廷嶺也是大為窩火,好不容易把孔四貞騙到昆明囚禁,自己剛剛鏟除異己稱霸廣西,朝廷軍隊就攻打了過來。
孫延嶺起初對吳三桂俯首聽命,后來隨著他的勢力增長,也不那么聽從吳三桂了。這一切吳三桂都看在眼里,表面上,還是一如既往寵信他,心里卻在謀劃除掉他。
吳三桂稱皇立國后,密令侄孫吳世琮再次趕赴桂林,將孫延嶺除掉。吳世琮明里是來援助孫延嶺抗擊朝廷軍隊。
吳世琮到了桂林后,正值玄燁發布詔諭,孫廷嶺一時有了降服念頭,沒有讓其進城,所帶官兵都安置在城外。
吳世琮只好派人進城請孫延皊前來議事。孫延嶺不知是計,所以接到邀請后,就出城面見吳世琮。
吳世琮敷衍了一陣,孫延嶺也未疑心,兩人雞同鴨講,各懷心思,表面上均未露聲色,敲定防御反擊策略后,孫廷嶺告辭回城。
豈料他剛上馬,吳世琮沖早已安排好的殺手,使了一個眼色,殺手趁孫延皊不注意,從背后一劍刺去,穿透前胸,延嶺當即撲倒在地身亡。
吳世琮派他的屬下將官李成棟留守桂林,而孫延皊的部眾仍由孔有德舊部將領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