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走后,布朗自嘲道:“他說我今天很努力,保持下去。”
“覺得你很努力,然后在對抗賽上不厭其煩地罵你?”于飛翻了翻白眼。
“是啊...”布朗嘀咕道,“我到底要怎樣才能結束這種生活?”
于飛沒有回答,可能沒有任何人可以給布朗一個明確的回答。
于飛應該感謝布朗,因為布朗的存在,喬丹在調教新秀這塊,主要著力點在布朗身上。
而于飛雖然是刺頭,卻是一個努力打球,無視江湖規矩的刺頭。
對這種人,喬丹更希望通過細水長流的統治力來讓于飛信服,而像布朗這種已經開始嚴重影響他神圣性的混蛋,他是要大力調教的。
問題是,喬丹不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而且,他的領導力存疑。
在1998年乃至更早的時候,喬丹擁有決定性的實力,那種情況下,即使有人對喬丹不滿,也不敢表現出來,現在的喬丹并不具備那種實力。
與此同時,腱鞘炎依舊是喬丹的阿喀琉斯之踵,只要他堅持參與集體訓練,傷勢就不會好轉。
于飛注意到喬丹在訓練結束時經常步履蹣跚地走到一邊坐下,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拿冰袋冷敷膝關節。
于飛看得出他正在受到傷病的困擾,但即使是離開賽場三年且還帶著傷的喬丹,在經過集體訓練之后,他很快就找回了比賽感覺。
喬丹的技術運用、比賽經驗和臨場感覺都是隊里其他人不具備的。
如果喬丹愿意用心指導隊里的年輕人,很多人會為此受益。
可惜的是,喬丹并不想做一個受尊敬的導師,他可能嘗試過,但很快就發現暴君更適合自己。
于飛只能盡可能地觀察喬丹,并記住自己犯下的每一個錯誤,尤其是喬丹指出的那些。
他依然是最早到場訓練的,同時也是最晚離開的。
每天練習三次是他從休賽期就養成的習慣,他將其帶到訓練營,并一直堅持下去。
萊特納認為于飛是在作秀,但奇才隊的工作人員幾乎人人都有晚上在球館撞見于飛的經歷。
于飛的競技狀態和訓練態度都是隊內最好的,這讓他贏得了教練組的認可。
等到訓練營結束,于飛已然是隊內前五的球員。
如果柯林斯擁有自主權,他會讓于飛在新賽季打上首發,但在奇才隊,這件事的決定權在喬丹手上。
喬丹是什么態度呢?
訓練營閉營日,喬丹接受《華盛頓郵報》的史蒂夫·懷奇的專訪時說:“這些年輕人需要努力證明他們值得在一支力爭上游的球隊中得到更多機會,目前為止,他們還未證明這一點。”
道格·柯林斯就像聽到狗哨一樣,對媒體說出了類似的話語:“弗萊一直都很棒,他的狀態非常好,訓練也足夠努力,嗯,他真的很棒,但他還需要等待機會降臨。”
弗萊不行?那夸梅呢?
“夸梅很好。”柯林斯諷刺地說,“很適合打高中比賽。”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