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在主場找到了手感。
他們當然知道突投結合的于飛將給防守帶來多少壓力,于是他們采取了粗暴防守策略。
然而,回到主場的于飛身為奇才的孤星是有明星哨加成的。
籃網的粗暴防守讓他們的犯規數快速飆升,反而讓于飛抓住機會制造了更多犯規。
防守端對于飛的失控的另一個連鎖反應是奇才的其他球員開始進入自己的角色。
他們已經習慣于飛的領導。
只有于飛帶來出色的表現時,他們才能做自己。
對柯林斯來說,這就是一場標志性的“新星牛刀小試”的比賽。
很多不可限量的新星都會在第一次季后賽之旅中早早遇見不可戰勝的強敵,他會受挫,然后反彈,從對手手上贏下一場比賽,最后還是不可避免地輸掉系列賽。
等這位新星功成名就時,人們追溯過往,將會發現他的偉大早在新秀時期就有所預兆。
柯林斯的心中有個如果。
如果未來于飛成長為聯盟最佳球員,他不會感到意外。
到那時,追捧他的人回首前塵,今晚這場比賽,對湖人的那場絕殺,以及他不屈不撓地與喬丹進行的種種抗爭,都是他注定偉大的預兆。
半場結束時,奇才主場領先籃網7分。
于飛的數據已經接近三雙。
柯林斯關切地對于飛說:“累不累?下半場要不要多休息?”
“不!”于飛搖頭道,“我們必須確保贏下這場比賽!”
柯林斯堅持道:“但是伱得休息。”
因為于飛上半場只歇了一分鐘。
而于飛堅持己見:“除非我們優勢很大.”
在柯林斯看來,像籃網這種靠防守磨,陣地進攻全靠基德疏導的隊伍,半場領先他們8分的優勢已經算是很大了。
可于飛就是不放心。
然后,下半場的于飛愈發神勇,反而是籃網在陣地戰中失去準心。
于飛憑著多個防守籃板帶來的輪轉機會,很快就把優勢擴大到16分,他終于可以休息了。
這份優勢最終幫助奇才奠定勝局。
終場,94比81,奇才以13分的優勢戰勝籃網,把大比分打成1比2。
這場勝利振奮了的籃球迷,拿下35分11籃板9助攻的于飛再次成為英雄,他甚至覺得,在季后賽里贏球為自己賺到的聲譽,比之前絕殺湖人帶來的還要大。
于飛的感覺沒錯,確實如此。
奇才上一次在季后賽里贏球,得追溯到14年前,那是1987-88賽季,當時他們還叫子彈。而當老板波林在1997年夏天將球隊改名為奇才后,他們就只進入過一次季后賽,且沒有贏球。
也就是說,于飛為奇才隊贏下了隊史第一場季后賽勝利。
只是,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
兩天后,當他們再次在mci再次對陣籃網時,于飛獲得了對手的最高規格待遇——杰森·基德親自領防,聯防陣伺候,并且動用全部的側翼輪番上陣和于飛撕扯。
兩支水平不屬于同一層次的系列賽,弱隊若想創造奇跡,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球星的大爆發(或者對手的關鍵人物出現傷病),成熟的球星或許可以連續爆發,但這種力量不可能在菜鳥身上出現。
于飛依然得到23分8籃板,但籃網掌控全局。
88比74
3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