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比73
雄鹿取得領先。
鄧肯中路接球,在人群中匆忙出手,不中。
可是,大衛·羅賓遜卻從天而降,在奈特的手上抓住進攻籃板,將其摁回籃筐。
74比75
每當羅賓遜有所表現,于飛就會在他身上打出破綻。
今晚對海軍上將來說是艱難的,他沒想到自己在第一節的粗暴犯規居然需要用整場比賽來償還。
于飛呼叫五號位擋拆,強行將羅賓遜逼到身前,然后便如離弓之箭突進罰球線內,緊貼著羅賓遜的身體在高速運動中急停,轉身,頂著對方的胳膊在混亂的禁區拉桿打板。
籃球擊中籃板的瞬間,裁判響哨,那是大衛·羅賓遜的第五次犯規。
盡管球從籃筐上掉出,但于飛再次打斷了羅賓遜的勢頭,并把他逼到了犯滿離場的邊緣。
死球間隙,雄鹿和馬刺換回了全主力陣容。
比賽剩下不到六分鐘。
于飛兩罰中一,75比75,兩隊再次戰平。
“好樣的!”梅森對于飛說。
于飛則回應道:“再堅持五分鐘!”
梅森心想自己已經背著五次犯規,五分鐘,自己堅持得住嗎?
誰也不知道會如何,雙方都將殊死搏斗到最后一刻。
大概是杰克遜和里德的突發神勇給了他們信心,忽然間,看起來最不合理的出手方式——擋拆后的中遠投竟然成為了兩隊的主要進攻方式。
只是,偏低的命中率表明那并不可靠。
于飛失手了,里德也失手了,新換上來的雷·阿倫同樣投不進。
馬刺那邊,鄧肯就像個機器一樣不斷地給隊友做高位擋拆。
帕克進不去籃下,也無法在上手時代盡展自身的速度優勢,也沒有穩定地把球送進籃筐的投籃能力。
他想傳球,但他的視野很糟糕。
帕克連續出現兩次傳球被破壞出界,好不容易把球傳到杰克遜的手上,這位在前半節突然找到手感的奇兵也失去了手感。
不斷打鐵,不斷失誤,不斷有人把球破壞。
比賽如此地硬核而復古,人們仿佛在看一場上世紀40年代的比賽,那時還沒有nba,即使是最強的球隊,全場得分不超過50分也是常有的事。在那個24秒進攻規則誕生之前的時代,為了贏球,比賽節奏會一再放慢,任何想起節奏的隊伍都會被暴力防守。
現在,那種防守投胎轉世,出現在了2003年總決賽的舞臺上。
24秒的進攻時限下,不斷打鐵的視覺體驗會讓觀眾感到無比的壓抑。
直到蒂姆·鄧肯不可思議地在擋拆后接球投出三分線內兩步的遠距離中投。
今晚,他的罰球命中率不足50%。
然而這記當下誰也沒把握投進的球,卻被他投進了。
那時,比賽時間還剩下不到2分30秒,75比77,馬刺突然取得領先。
那個石像般的男人轉身握拳怒吼,對于那些致力于把鄧肯塑造成一個機器人般沒有情感波動的體育作家來說,他們的努力失敗了。
在馬刺隊中,沒有誰比鄧肯的情感更充沛。
于飛拿球,抬手呼叫擋拆,梅森來到外線,鄧肯跟隨而出,馬刺的籃下還站著一個大衛·羅賓遜。
于飛全速啟動,鄧肯果斷換防,都說王不見王,但兩人的對位已經發生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換尋常內線,早被于飛一步過掉。
鄧肯卻在身位落后的情況下保持了防守的壓迫感,于飛在沖進內線的剎那,馬刺雙鬼拍門,前有羅賓遜,后有鄧肯,于飛跳到空中被夾在其間,雙手抱球拉桿,并用左手將球高高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