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履歷和表現,我認為我配得上(全明星)。”漢密爾頓在一場比賽結束后說,“如果我沒有入選,那也不是我的問題。這只能說明我不是掌握游戲規則的人。”
細看這番話不難發現,漢密爾頓已經是在直白地說這里面有人搞鬼。
那么是誰一直在推著馬丁入選全明星呢?自然是于飛。
于飛和漢密爾頓又有恩怨,所以,漢密爾頓的陰陽怪氣在邏輯上是通順的。
這事對于飛來說屬于意外收獲。
他當然知道捧馬丁進全明星當然會擠掉另一個人,但一開始,于飛沒想到這個人會是漢密爾頓。
既然已經知道和馬丁競爭的人是漢密爾頓,那于飛就更有理由做手腳了。
掌握游戲規則的人?漢密爾頓說對了。
除非是高人氣巨星,否則像密爾沃基或者底特律這樣的地方,球員表現好想進全明星,只能靠當地球迷發力。
好心的當地媒體也會幫忙吹吹喇叭,讓人看看自家孩子有多棒,但同樣的媒體,《洛杉磯時報》和《密爾沃基哨兵報》是兩種東西,就像房事龍和冷鋒對世界來說是兩個不一樣的人。
一個擁有全域影響力,一個只有區域影響力。
籃球巨星控制媒體輿論的歷史從j博士而起,直至魔術師得到發展,在喬丹身上發展到巔峰,從而定義了職業籃球的巨星與媒體的關系。
這種關系既極端又不平等,喬丹這樣的人可以合理地不尊重每一個媒體人,而媒體人卻依然要笑臉貼冷屁股,并告訴自己,這就是丹子,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必須忍受,否則我再也別想采訪他了。
現在,于飛也是這樣的存在,他對媒體有類似的影響力。
漢密爾頓非常清楚這一點。
而且他知道,自己的抱怨和控訴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只要馬丁持續輸出,只要于飛想讓他成為東部全明星,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擠掉自己,成為密爾沃基雄鹿隊的第二顆星。
漢密爾頓沒有任何機會。
自新年起,直至全明星周末投票節日結束的一月下旬,凱文·馬丁場均砍下30分4籃板3助攻,在此期間,雄鹿取得全勝。
最終,馬丁不僅在票數上與漢密爾頓拉開了10萬票的差距,更是直逼另一個活塞球員昌西·比盧普斯的東部后衛第四得票的寶座。
一些人認為,如果投票截止日推遲幾天,馬丁將會超越比盧普斯,成為東部票選第四的后衛。
無論如何,這場完全由于飛個人推動的造星運動圓滿完成。
凱文·馬丁成功入選2005-06賽季的東部全明星大名單。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