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步的人就像傳銷分子一樣蠱惑道:“這將是你做過的最偉大的事情。”
為什么好端端的事情,被這幫人一說,于飛就感覺自己身上滿是銅臭味?
咋?我大飛就不能做個義薄云天的人嗎?什么敘事,什么偉大的事情,我才不想這些,你知道的,雖然我是來自肯特的小男孩,但西雅圖一直被我視為家鄉.
“行了,反正也還沒到決定的時候,先這樣吧。”
無論銳步的人說得多么天花亂墜,在于飛看來,這不過是他們想讓自己離開密爾沃基的直接表現。
因為多年以來,他們都是這么想的。
幾天后,于飛加入雄鹿的季前訓練營。
于飛見到了拉馬庫斯·阿爾德里奇和p.j·塔克這兩個菜鳥,還有對于新賽季頗具野心的二年級后衛路易斯·威廉姆斯。
雄鹿的陣容讓人安心。
于飛不禁想,即使他以后真的離開了,雄鹿也會是一支有競爭力的球隊。
他沒有剝奪球隊的未來,更不會留下一地雞毛。
相比管理層,球員們對于飛可能離開的消息卻不是那么上心。
因為雄鹿隊的年輕人太多了。
他們處于職業生涯的上升期,所以不關心那些額外的責任與期望。
只有那些和于飛關系密切的人會考慮這件事。
比如夸梅·布朗。他就想知道于飛的想法。
去年他來雄鹿的時候,簽的是一份2+1的三年合同,理論上,他可以和于飛一起離開。
但是于飛不說,他也不會去問。
和心事重重的于飛不同,雄鹿的其他年輕球員都通過休賽期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
凱文·馬丁給自己增加了一些體重,雖然看起來還是瘦弱但有增加體重的趨勢總比沉溺在二年級的成功中更好。
另一個變化明顯的人是丹尼·格蘭杰。
上賽季,格蘭杰雖然是球隊的首發四號位,但其實,每場出場時間都只有23分鐘,算是一個偽首發。
格蘭杰在休賽期減了體重,還對技術進行了特訓,全面向三號位轉型,這會帶來一個問題。
由于雄鹿這邊通常讓于飛以搖擺人的名義承擔控衛的職責,所以,雄鹿的首發控衛實際上就是于飛。
馬丁經過兩個賽季的歷練,已經成長為球隊的二號人物。
貝爾上賽季入選一防,整個賽季的三分命中率穩定保持在四成以上,可以說是全聯盟最好的3d球員。
格蘭杰如果要轉型三號位,等于就是說要從這三人的手上搶到一個首發。
于飛的搶不了,暫且不提,馬丁作為球隊的副攻手,可以提供40%的外線三分命中率,馬丁可以提供聯盟最強的外線防守和40%的三分命中率,格蘭杰想要搶首發,就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某些方面比他們更強。
實際上,格蘭杰有進步,但還不夠。
他在隊內競爭中不及貝爾和馬丁,而在四號位的角逐上也不可能比得過阿爾德里奇。
兜兜轉轉格蘭杰反而失去了首發。
“別擔心,你可能就打一年的替補。”于飛是懂得安慰人的,“也許明年我就不在這兒了,到時,你接我的班。”
格蘭杰只覺得這是玩笑:“大飛,如果到時候你還在呢?”
“丹尼,那個時候你已經三年級了,如果三年級的你還沒有成為隊內的前五人,繼續打替補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于飛說,“首發可不是讓出來的。”
格蘭杰把于飛的話聽進去了。
只是,更多的人關心的是那句“也許明年我就不在這兒了”。
那句話看起來是玩笑,但很多真心話就是通過玩笑說出來的。
大飛真要走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