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人圍著桌子對向而坐,手中各自捧著一小碗飯,米飯晶瑩剔透軟糯香甜,李承乾只嘗了一口,就品出了這是竹溪米,該說不說,如人有三六九等,這米也的確分個優劣好壞,竹溪米確實要比尋常大米好吃一些。
今日一整天,也就早晨吃了兩口,李承乾早已餓的前胸貼后背,他飛快的揮動著筷子,吃相有些不雅,反觀李世民,皇帝陛下吃的慢條斯理,一筷子只扒拉小小一口,而后放進嘴中,不急不慢的咀嚼著。
也許是年紀大了,也許是胃口不好,李世民只吃了半碗,就將碗筷放下,同時,李承乾也放下了碗筷,桌面上掉落著幾個米粒,他順其自然的用手撿起米粒塞進嘴中,李世民看的一愣,見老父親有些詫異,李承乾隨口道:“孩兒失禮,父皇見諒。”
眼睛眨眨,李世民開口道:“高明,你倒是真變了許多。”
李承乾自嘲笑笑:“以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里里外外誰都敬著孩兒,惹得孩兒養成了個孟浪性子,即不知體諒父皇不易,也不知憐惜百姓辛勞。”
“等到了黔州,親眼見到百姓是怎么過活的之后,才知道這衣物是來的多么不易,才知道每粒糧食皆是血汗澆灌。”
說著話時,李承乾還偷偷注意著李世民的神情,原主以前小脾氣耍的太多了,給人留下了許多不好的印象,這就使得李承乾現在不得不抓住每一個機會,來給自己重新立人設,來讓李世民知道,他李大郎已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他現在是個體恤百姓至善至孝的好孩子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承乾隨口誦首詩,緊接著嘆息道:“過去,李綱先生總是說孩兒居于深宮不諒百姓,孩兒那時還頗為不忿,現在想想,當真是慚愧。”
李世民輕點下顎,眼中滿是欣慰,他是天南海北都走過,自是知曉普通百姓有多不容易,所以自登基之初,李二陛下即是給自己,也是給天下百官,寫下了一首百字箴言,其原文為: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這短短一百二十個字,可視為李世民的執政理念,縱觀他帝王一生,倒也真真切切做到了憂民之所憂慮民之所慮,哪怕就是到了晚年被人詬病糊涂昏聵的時候,李世民也沒做出什么侵害百姓的事情。
他這個皇帝,倒是真把百姓當上一回事,李承乾現在張口閉口體恤民情,這很合李世民的口味,皇帝陛下笑瞇著眼睛,捋著胡須道:“高明,你剛剛讀的詩,是自己所做嗎?”
李承乾并不打算給自己立個才子的人設,人吶,都有著各自的氣質,肚子里沒有那些墨水,非要去裝什么文豪的話,遲早會露出馬腳,所以只見李承乾搖搖頭:“非孩兒所做,是在黔州時,偶然聽一書生所誦。”
李世民點點頭:“此詩文詞雖不算精美,但勝在樸實,能做出這樣的詩,那書生必也是個心懷蒼生之人。”
李承乾暗覺好笑的搖搖頭,李紳要是都算心懷蒼生之人,那這世間就沒什么惡人了。
啊~
李世民打了個哈欠,隨后揉拭著眼睛道:“高明,昭陵那邊還不安穩,你暫且先在宮中住著吧,等到沒什么事了,再回去。”
李承乾心里一咯噔,將從長安征發的民夫弄回來一部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昭陵剩下的那兩萬多民夫,他還有著另外的布置,這要是住在宮中,一舉一動都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那行事可就不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