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皇帝下令,昭陵總管高士升,罰去一年俸祿,戶部巡官鄭竹生,雖然他沒什么過錯,但身為管理民夫的主官,出了事肯定要由他來背負主要責任,所以對鄭竹生的處罰比較重,直接連降了兩級,從四品巡官降為六品員外郎,調回民部另作他用,昭陵那邊由民部另差個巡官過去主事。
昭陵衛旅帥吳文杰,也被罰了一年的俸祿,至于李承乾嘛,他自是沒有俸祿可罰的,所以李世民只是言辭犀利的斥責了一番,讓他好好面壁省過反省自身之問題。
也許,皇帝之所以不讓李承乾返回昭陵,也是顧慮到了或許會有人借用民夫一事來說什么,將他留在宮中不露面,也好便于冷處理。
對于高士升、鄭竹生、吳文杰這三人的處置,賀御史沒什么好說的,可是對于主要過錯人李承乾,如此輕飄飄的處罰,令賀御史不滿的很。
他認為皇帝處置的不公,是有意在包庇自己的兒子。
人是李承乾領回來的,怎能只是不痛不癢的斥責兩句呢,如此,置規矩于何地,置綱紀于何物。
賀御史不服氣,他接著上書彈劾,希望皇帝能出于維護律法森嚴之考量,能夠重新處罰廢太子,比如,是不是可以將他發派回黔州圈禁,嚴加看管不得擅動。
這樣的要求,讓李世民很憤怒,要不是考慮到處置御史恐會造成不良影響,他真想將這賀御史好好收拾一番。
最終,皇帝壓下心中火氣,將彈劾留中不發。
所謂的留中不發,就是指皇帝收下了折子,但沒有給個什么答復。
不給答復,其實也算表明了態度,要換個有眼色的人,也許就不會再死纏著不放了。
可是,這位賀御史偏偏是個擰性子,他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在御史臺中,此人是出了名的脾氣差,人人都說他是茅坑里的石頭。
李世民不給答復,那他就不斷的上書。
要說,這也該怪李世民自己,自他登基之初,就不斷的強調著,希望有人能匡正自己的過失,就算有人上折子挖苦諷刺他,李世民也不帶生氣的,甚至還會特地獎賞那些指責他的人,如此仁善的做派,這就使得貞觀一朝的御史們,漸漸的養成了頭鐵的特性。
一封封彈劾的奏本,不斷飛進兩儀殿中,剛開始,李世民還會忍著脾氣翻開看看,直到連著兩三天,他也懶得再去看了,甚至讓秘書郎不要再將折子遞來,直接尋個地方偷偷給燒了。
本以為,耗個十來天,這茬慢慢的也就過去了,可李世民沒想到,漸漸的,情況開始有些不對,其他的御史竟然也相繼開始遞折子。
有的人,是上書勸諫李世民,希望他可以秉公處事,有的人,則還是直指李承乾,希望可以重新處罰他,甚至,有兩個莽夫御史,還要求李世民依律行事。
按照唐律,擅定丁夫,那可是死罪。
就是犯下謀逆這種大罪,李世民都不舍得殺李承乾,更別說因為民夫這種小事了。
經那兩個莽夫御史,李世民也算是看明白了,他不能再這么充耳不聞下去了,不然,恐怕會越鬧越大,現在還只是些御史在哇哇叫,一旦朝中其他人再摻和進來,那就更加棘手了。
于是,李世民將崔仁師給叫了過來,希望他可以約束好自己手下這些吃飽了沒事干的御史們。
以往,崔仁師也算是聽話,可是今日,他竟然一反常態的唱起了反調。
李世民前腳剛說完,后腳他就從袖中掏出一本諫書來,一臉正氣的勸諫皇帝行事要公正,不然如何讓人信服。
李世民傻眼了。
將崔仁師叫來,是讓他平事的,結果這老家伙,居然也跟自己上書,這無異于是被人貼臉開大,皇帝非常的生氣,他的眼中似是冒著火。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