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低頭不語。
場面一時陷入僵持。
十來息后,李承乾散去搵怒,主動遞給臺階道。
“這樣吧,不管誰驗尸,都是為了查兇,抓到兇手才是要緊的,兩日內,我將毒害那一家五口之人抓住,屆時你們放人。”
“如果兩日內沒有抓住,我親自將事情稟告至父皇,不管是他還是我,都由父皇親自發落,如何?”
提起皇帝,郎中的臉上明顯多了分顧慮,他想了想,拱手道:“殿下稍等,在下得去問問。”
李承乾不耐的點點頭。
此時,身為刑部尚書的張亮,就躲藏在地牢后的偏房中。
本來,按照歷史軌跡,張亮應該在去年,也就是貞觀二十年,被人狀告圈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然后被李世民丟到西街口一刀砍掉腦袋。
可也許是李承乾這個小蝴蝶,不經意間煽動了下翅膀,使得歷史的車輪小小拐了個彎。
去年,張亮并沒有被人告發圈養義子的事,他安然無恙的活到了今年。
如果張亮知道,李承乾在不經意間救了他一命,也許張亮會心存感激,可惜,張亮并不知道他原本的命運,所以,他對李承乾沒有感激,只有深深的忌憚,為什么會有忌憚,很簡單,兩人之間有著過節。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謀反被廢,隨后,張亮升任刑部尚書,這頂尚書的帽子,正是他踩著李承乾戴上去的。
在李承乾回來長安時,張亮還在遼東跟著李績攻打高句麗。
后來,李世民采用李承乾的削弱之策,給李績兩萬精騎,讓他坐鎮遼東,一年四季不斷騷擾侵襲高句麗,張亮就被叫了回來,繼續當他的刑部尚書。
從回到長安的那一天起,張亮就陷入了深深的不安。
尤其是在李承乾接連被彈劾了幾次,而皇帝都無動于衷后,張亮心中的不安更是加劇。
他不禁的開始想,從皇帝接二連三的回護中可看出,李承乾還是非常有分量的。
萬一哪天要是不慎碰面,他想起當初的事來,心生憤恨,跑去跟皇帝說自個的壞話可怎么辦。
人家終究是親父子,打斷骨頭連著筋,要是皇帝禁不住念叨,對他真的生出看法來,那可就完犢子了。
張亮天生心胸狹隘,愛記仇算計人,朝中的人幾乎讓他得罪了個遍,這些年來能安然無恙,全憑著李世民的支持。
如果背后沒有了皇帝,那他立馬就得被人生吞活剝。
思來想去許久,張亮決定,最好還是要尋個靠山,最終,他將目光望向了東宮。
可是,張亮和長孫無忌的嫌隙很重,想上李治的船也不是那么容易。
要是想上船,得先表明心意。
張亮知道,前幾次針對李承乾的彈劾,背后都有長孫無忌的影子,而在長孫無忌的背后,還有著一道影子,這道影子是誰,那不言而喻。
足可見,太子殿下對他這位大哥,是有著不喜的。
如此一來,表明心意最好的方式,那莫過于是拿李承乾開刀了。
可李承乾一直在昭陵待著,想尋他的麻煩,也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