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目光緊鎖,如同虎豹窺視獵物,緊盯著長孫無忌,幾十年來,既是君臣又是手足的長孫無忌,幾乎未曾讓他失望過。
這一次,李世民也希望長孫無忌能夠和他緊密站在一起。
皇帝眼神期盼,目光很有穿透力,縱使低著頭不與之對視,心中也仍有所悸動。
房玄齡默不作聲的站在一旁。
時間飛速流逝,等的半刻后,長孫無忌緩緩道:“臣心向陛下,自是支持陛下的。”
李世民心頭一松,不禁露出微微笑容,正當他準備說什么時,轉瞬間,長孫無忌卻又話鋒一轉:“但臣一人之心,實難左右大局。”
笑容先變得僵硬,后慢慢散去,皇帝眸中涌出失望,心頭也涌出怒氣。
長孫無忌仍是低著頭。
死盯片刻,李世民緊咬牙道:“朕知曉了,你二人下去吧,科舉的事情,朕再好好考量考量。”
“臣等告退。”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作揖離去。
李世民沉著臉,默看著二人身影,當快越過門檻時,突然喝道:“無忌。”
長孫無忌轉過身來。
皇帝嘴唇動動,最終,萬千化作無言,只是揮了揮手。
從兩儀殿出來,一股西風吹來,或許是感受到了刺骨寒意,長孫無忌緊了緊領子。
“相識一生,他第一次讓朕如此失望。”李世民吐出一口白氣,有些失落的喃喃自語著。
一旁的張阿難,感知到股極低的情緒,他也不敢出聲,便悄悄的站著。
許久,聽得皇帝一聲長嘆,神情隨之又變得振作起來,看著桌上堆積的條陳,李世民暗暗思索,當下該是如何破局。
雖然他是一言九鼎的天子,雖說長孫無忌讓他決斷,但皇帝也不是想怎么著就怎么著的。
他可以乾坤獨斷,可以立刻頒下旨意,但
在這世上,不管是何人,若想做成些事情,都需要有人支持,皇帝也不例外。
如果無人支持,皇帝就是個孤家寡人,旨意出了兩儀殿,不過廢話一句,廢紙一張。
正覺愁悶時,李承乾進來。
“孩兒參見父皇。”
李世民抬眸。
也不知為何,看到李承乾,心中愁悶便散了些,又不知為何,看到李承乾,便覺得他應會有破局的良策。
“高明,你看看這些。”
隨手拿起兩道折本,張阿難下來遞過。
李承乾認真看看,隨后,李世民言道:“他們現在,要讓朕來決斷。”說著,情不自禁的一聲冷笑,“高明,你覺得當下該如何是好。”
李承乾心中早有主意,他此刻跑來,就是為了排憂解難而來,但是,面對問詢,李承乾卻又并未直接回答。
這是為了避免讓李世民覺得,當下情況是在他預料之中。
有時候不能表現的太過足智多謀,不然,恐會顯得心機過甚。
故作沉思許久,李承乾緩緩道:“父皇,雉奴去獻陵,已有不少時日,最近天寒地涼,守陵難免困苦,雉奴自小身子骨就不好,不妨,讓他回來吧。”
李世民有些愕然,一時不太明白,他問的是怎么解決事情,緣何突然扯到李治的身上,李治吃不吃苦的,李承乾能真的在乎?
見的皇帝投來不解詫異,李承乾委婉的提點道:“父皇,雉奴和舅舅歷來親善,若是讓雉奴從中調和,想必阻力能夠少一些。”
李世民瞬時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
讓李治回來施壓長孫無忌,這主意是不錯的,只是,卻會讓李治陷入不利,夾在中間上下為難。
身為儲君,不能太過得罪人,像是這種事情,最好能不摻和就不摻和,可是,當下除了李治,好似也無他法能夠逼迫長孫無忌,一邊是太子,一邊是社稷,這可真是個艱難的選擇。
李世民猶豫不定。
李承乾也不再多言,他相信皇帝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說,他相信能夠讓皇帝不得不做出正確的選擇。
自李世民親手挑破高德陽舞弊的那一刻起,他就被推到了一條無法回頭的路上,縱使這條路再是難走,縱使會消磨血肉,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走下去。
許久,李世民咬牙道:“去獻陵,著太子即刻回宮。”
張阿難點點頭,然后又莫名掃了眼李承乾,或許,他想看到些什么,比如計謀得逞的暢意,但可惜,這位的臉如是雕塑一樣,沒有一絲的神情,誰都別想從他臉上看出心中的喜怒哀樂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