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禁軍拱衛的是天子,不管什么時候,都只能聽一個人的令,他今日卻聽了李治的令,雖然他是太子,雖然現在他監國,可畢竟還不是皇帝....
李治和李承乾,不管是真和解還是假和解,起碼面上都互相給了臺階,唯有他里外不是人,等到李世民回朝,要追究這事得話,他必首當其沖..
李君羨越想越是后悔,在李治尋上他的時候,就不該功利心發作,只想著平反會立下多大的功勛,卻忘了,平反也是伴隨著天大的風險。
看他臉色變來變去,李治將握住的手緊緊,“將軍莫憂,今日是孤偏信了小人,等父皇回來要是怪罪,孤一人承擔,必不令將軍受責罵。”
“到時,你就與父皇說,是孤以監國之名,強令你一同去,你若不應,就治你抗旨不尊之罪,你是逼不得已,才與孤一同的衛國公府,如此說,想必父皇也不會過多追究你。”
李君羨一怔,然后大喜過望,“殿下回護之情,末將不勝感激。”
李治擺擺手,“本就是孤的過錯,怎好在連累將軍呢。”
“孤雖與將軍交際不多,但您的功績孤是知道的。”
“您跟隨父皇,逐鹿中原,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逢戰必為先鋒,勇冠三軍,數次救父皇于險境。”
“貞觀初,突厥趁父皇登基,舉兵叩境,您率領區區千騎,阻擊敵軍與涇陽,以孤心中所想,論功勞軍功,您當排在程咬金尉遲敬德之前。”
“可惜,唯玄武門之時,您不在長安,故而只得縣公,孤聽聞,您時常與英國公私下傾訴,覺得苦悶,其實,孤心中也覺得,父皇對將軍,實有所偏頗,將軍真委屈矣。”
情真意切的話,聽得李君羨這人高馬大的漢子,兩眼通紅,他確實覺得委屈。
論從龍時間,他比程咬金尉遲敬德早,李淵起兵不久他就投效了,論功勞,這兩人打的仗他打了,這兩人沒打的仗他也打了,并且,還拼死救過李世民好幾次,現在心口位置還有一處箭傷,距離心室只有一寸。
正如李治所說,一切都源于玄武門,再大的功勞也比不上扶鼎之功,可他的忠心,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是當時不在長安,如果在的話,難道他會不參加嗎?
這一點,李世民好像從來沒想過,自打登基以后,只重用參加玄武門之人,像他這樣的老人,漸漸被冷落,李君羨不只有委屈,還有少少的不忿和怨恨。
此時此刻,隨著李治這一番話,多年來深藏在心底的怨恨和不忿,不經意的流于臉面。
李治輕輕拍打著手背,“英國公為孤師,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孤雖不能稱他一聲師傅,可在心中,是把他當武侯一樣看待的,將軍與英國公交好,那么孤,也是把將軍當做兄長一樣看待的,日后若有什么難處,將軍只管來東宮,孤能為將軍所做的,定不推辭。”
“殿下..”李君羨已經哽咽了,經常受委屈的人都知道,受委屈的時間長了,突然感覺到溫暖關心,是很容易淪陷的。
當下,在李君羨心中,太子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柔和的光,他很賢,還很明,比李世民要賢明百倍千倍。
“殿下日后,也盡可吩咐末將,末將定....”
“將軍勿要此言,孤說這些話,不是有拉攏將軍之意,只是向將軍表達一二敬佩。”李治笑著打斷。
今夜也不算完全失敗,起碼,跟李君羨交心近乎了,不過,這還遠遠不夠,他還需要助力,城內,城外,以及昭陵。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