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嘉年華開場第一天埃爾巴赫教授就魔法金屬生成實驗做了專題報告,這個實驗的核心就是高純度魔法元素對金屬產生影響。
雖然此前的《魔法》雜志里刊登了幾篇關于元素純度的論文,但是很多人對這個概念還是很不了解。
甚至有人認為元素差異本身就是無稽之談,那是觀測的誤差造成的。
然后這些人被正在盾橋學院里進行演示的魔法元素壓縮器給一巴掌打到臉上。
講座開始,查爾斯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實驗:
①:準備一個長寬高均為5厘米大小的空魔晶,以充魔魔法陣充入火元素,使其達到一定元素濃度。
②:其次準備一立方米的水,裝水的容器四周為真空隔熱,中間設置一簡單的加熱魔法陣,蓋上隔熱蓋子后只有一根溫度計伸出來。
③:以步驟①的魔晶為能源加熱水,直至魔晶內魔法元素消耗完。
④:測量水溫升高的溫度。
⑤:在知識都市、米蘭城、麥加登領地下迷宮、蘆葦城、榴蓮城、阿瓦隆城、粟米城、死亡沙海邊緣、狗頭山、熔巖地獄內部等地各做十組實驗后按地方取平均數據。
查爾斯把實驗結果放在一張柱狀圖上展示在眾人面前。
實驗數據顯示,用等量的火元素加熱等量的水,在海上的知識都市和海邊的蘆葦城這兩個地方升溫最少,在大江邊上的米蘭城比以上兩個地方高一點點。
榴蓮城和阿瓦隆城這兩個遠離海洋與大江又接近林海的地方升溫比米蘭城高一點,其中榴蓮城比阿瓦隆城略高,估計是受附近錘子湖影響的緣故。
大草原上較上述地方干旱的粟米城升溫又高一些,但高不過死亡沙海。
查爾斯家地下的迷宮入口處升溫比死亡沙海高了一截,但任然比山下有熔巖地獄的狗頭山低一些。
升溫最高的地方全部被熔巖地獄給包攬了,數據顯示,這個地下迷宮越深,升溫就越高。
接著查爾斯又介紹了另一個實驗,步驟①大致上相同,不過火元素換成了風元素,步驟②換成了在鋼管內以沖擊波術像子彈擊發一樣將一塊金屬塊推出,同時管口放置一個懸掛著的沙袋。
這個實驗測試金屬塊撞到沙袋后沙袋擺動升高的高度,目的是通過沙袋和金屬塊撞一起后的重力勢能變化來推算出金屬塊的動能。
最直觀的數據就是懸掛沙袋的繩子最大擺動角度,角度越大沙袋就升得越高,金屬塊所動的動能就越大,進而得出沖擊波術的威力。
這次的實驗數據有了新的變化,死亡沙海、粟米城和海邊的知識都市與蘆葦城這幾個經常刮風的地方金屬塊的平均初速度明顯高于其它地方一截。
查爾斯講解完了兩個實驗后說道:“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出,不同地點的魔法元素在施法效果上是有差異的。”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魔法元素會體現出這種差異呢?”
“經過研究與分析,我認為這與魔法元素的轉變有關。”
“眾所周知,我們的身邊有一種基礎元素,它很無處不在,很穩定,對周圍事物沒有目前已發現的影響。”
“我們施法的時候,會通過精神力影響基礎元素,使得它可以變成各系魔法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