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團圓。
這是很多年輕一輩記憶中最熱鬧的一個中秋,卓城七個大縣,到處張燈結彩,哪怕日子過得稍微拮據的人家,都會用趁手的材質琢磨著做燈籠,或者拉旗。
卓王妃提前一個月就命人在每個縣衙、各個鄉或里的顯眼位置,張貼出圖文并茂的燈籠和拉旗制作辦法,每個據點每日還會送出三百根小蠟燭和五十籮筐碎布,都由王妃名下的作坊免費提供。
拉旗制作最簡單,將碎布裁剪成三角形,再一個接一個縫在布帶上即可。長度隨意,可以掛在樹上,窗邊、門框,甚至衣柜、書架上等等,再講究些還能在三角形繡上各種祝福文字。
既能添點喜氣,又能重復使用,整個卓城基本家家戶戶都掛上了。
至于燈籠,條件好一點的人家就用竹子和紙張制作,條件差一點的,也能用香欒的果皮制作,就是比較廢蠟燭。
而家里有讀書人的百姓,領取完派發的小蠟燭后大多舍不得用來做燈籠,王妃得知這一消息,又給整個卓城所有學子都準備了三根大蠟燭,憑戶籍領取。
王妃說了,過節最重要開心。
王爺更是婦唱夫隨,大手一揮,提出以后卓城但凡有學子的家庭,每位學子每月都能去縣衙領取一根蠟燭,費用由卓王府承擔,人數無上限且永遠有效,不過一旦發現欺騙或代領者,將永遠取消科考資格。
這一舉動,更是讓無數贊譽王爺和王妃的詩詞,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最后仁善之名更是傳遍整個臨粵,但這都是后話。
沈榆這個一時興起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秋計劃,越來越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最后更是直接衍生出一門新生意,養活了兩批人。
一批有生意頭腦的商人,他們從中看準商機,制作出各種名貴鑲金鑲玉燈籠,或者制作精美的刺繡拉旗。
而另一批,則是最窮苦的百姓,他們一大早就去排隊領取材料,制作好后就拿去擺攤,一些條件稍好的人家懶得動手,就會選擇前去購買,許多卓城百姓家里,現在都恨不得給王妃供上長生牌位了。
而被贊譽不斷的沈榆,則帶著一群小鬼,在埋頭和燈籠作斗爭。
全城做燈籠這件事,說起來還真的是巧合,懷孕后她特別喜歡吃水果,任何種類都不抗拒,陸應行便派人將臨粵國所有能喊得上名字的水果都運回來,她才發現原來現代的柚子,在古代的名稱是香欒,這不就是現成的燈籠材料嘛!
老卓王看著不斷哇哇叫的幾人眉開眼笑,陸應行同樣也笑得開懷,今年開始,他終于不是一個人過年了,他有親人、有夫人,還會有他們的孩子。
高永作為卓王府新一代“冤大頭”,今日又一手牽著夢兒、一手抱著陽兒,帶他們出去一通買買買,高昌在得知兒子入了王爺王妃的眼后,非常不要臉地上門來攀關系,說著連陽兒都不信的各種迫不得已借口。
高永曾經有多崇拜自己的父親,現在就有多嗤之以鼻。
但平日里王妃給弟弟妹妹講故事,他也蹭過不少,明白了父母是孩子的照妖鏡,因為孩子會無時無刻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言談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