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本正經問道:“御弟,你有何本奏?”
李云抱拳,“啟奏陛下,臣弟所奏之事,還是有關于科舉制度的改革。”
“哦?那你詳細說來,讓大殿里的諸位臣公一同聽聽。”李世民笑瞇瞇的說道,目光還在那些世家官員的臉上掃了一遍。
李云說道:“臣弟以為,大唐想要普及知識,那么,首先就要建立學堂,所以,臣弟建議,在各村,各鎮,以及各州郡建立起村學,鎮學,和州學以及郡學,這些學堂統一由學政衙門管理。”
“同時,在皇城之內,建立一所國子監,要是各州郡和各村學以及鎮學的學堂里有極其出色的學子,可由這些學堂的先生提名,讓這些學子參加學政衙門的考核,只要通過考核,就可以由學政衙門保送到國子監再次參加考核,要是再次通過國子監的考核,那么這些學子就以成為國子監的監生。”
“而這些監生,朝廷可以授予他們一個從九品的散官銜,等他們的學業結束之后,再次考核,要是通過了,就可以不用參加科舉,而直接授予官職,如果沒有通過考核,也可以下放成為小吏!”
李云說到這,他頓了頓,“陛下,臣弟還有一個建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世民說道:“御弟,你但說無妨。”
李云再次拱手道:“臣弟建議,科舉可以再加兩科,除了詩詞歌賦,還可以再加一門格物科和農桑科,其中,農桑科包括農學和水利兩個分科。”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陛下,臣以為,朝廷應當要重視農桑,凡是擅長農學的人,不論是學者還是農戶,都可以為朝廷為百姓謀福利,臣弟建議,朝廷應當設置農官,專司農事!”
李云說完,舔了舔嘴唇,他看著李世民,想要看看他究竟會有什么反應。
可是,李世民這會兒感覺自己的腦瓜子有點不夠用了,這信息量有點大,他一時還沒反應過來。
不光是李世民,就連大殿里的群臣,除了杜如晦,其他人也有點呆滯。
在他們看來,改革科舉制度,無非也就是給考試增加一些難度而已,可是他們沒想到,這里面還有這么多道道,這哪是一時半會兒能說清楚的?光是論證這些事情的可行性,都得不少日子了。
李世民率先回過神,“咳,御弟,你的這些建議,朕都已經讓人記錄在案了,房愛卿,杜愛卿,長孫愛卿,你們將恭王剛才所提出來的意見整理一下,分成兩份,一份交給朕,另外一份,由尚書省和戶部,禮部以及吏部共同商討一下,而后,報與朕知!”
房玄齡三人出班,“臣,遵旨。”
李世民這時又開口說道:“科舉改革,除了恭王新提出來的那些意見之外,余者不變,繼續施行,諸卿,可還有事啟奏?”
“臣,有本。”魏征站了出來。
李世民是一陣的頭皮發麻,這家伙最近因為災民的事情又跟他杠上了,他國庫里的那點東西都被這個魏噴噴給掏了出來,現在他又站出來,不知道又是什么事情。
“魏愛卿,你有何事情?”李世民提心吊膽的問了一句。
魏征拱手道:“陛下,種秋糧的季節已經到了,還請陛下下旨,讓災民都回去,并且,派出工部官員去關中道各州郡安置水車,以幫助災民們恢復生產。”
李世民腦瓜子疼,關中道有多大?安置水車這種事情哪里是短時間就能辦好的?
他擺了擺手說道:“魏愛卿,工部此時根本就派不出人手來了,所以,此事再議。”&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