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前仔細打量著畫卷,“你說這是一位秀女所作?”
敬元帝本身就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帝王,他御極后,臻于郅治,十分重視民生,頒布了利民利農的政策十數條。
可以說,楚國如今在諸國之中能有這樣的地位,敬元帝功不可沒。
“是一位姓方的秀女所作。”蕭璇回道。
“此女竟能做出這樣的畫作,姓方,京城姓方的官員倒也有兩位,不知道這位姓方的秀女是哪家的。”顯然,敬元帝對能養出這樣女兒的官員還是很感興趣的。
蕭璇搖頭,“并非是京城的,這位方小姐的父親是安陽縣縣丞方知槐。\"
“方知槐?”敬元帝一時竟想不起來這個人。
蕭璇提醒道:“他是隆武十二年的探花,后來被父皇您派去了安陽縣。”
蕭璇這么一說,敬元帝就想起來了。
“是他啊,此人倒是有幾分真才實學,當初朕亦是因為他寫的那份《勸農桑》才點了他探花。”
當時的狀元是一個比他大五歲的監生,而方知槐那年不過十六歲,若是點了他為狀元,只怕有人不服,這對年輕的方知槐來說并非什么好事。
蕭璇查看過有關于方知槐的所有卷宗,對于此人,還算了解。
“方知槐在安陽縣待了十幾年,倒是將安陽縣從一個貧瘠的縣城治理成了富庶之地,安陽百姓安居樂業,對其十分愛戴,按理說,方知槐有這樣的政績和資歷,該是升遷回京才對,可這么多年朝中每年的官員考核,卻不曾有哪位官員提及,若說是方知槐此人恃才傲物,不善與人交流那也不盡然········”
蕭璇的話點到為止。
方知槐時是敬元帝時的探花,而在他父皇在位期間,方知槐這樣的好官卻一直不得晉升,敬元帝難免有識人不清之嫌。
于情于理,蕭璇都不該說這話。
敬元帝沉吟片刻,“這事元嘉你看著辦,方知槐若真是得用之人,朝廷自然不能錯失這樣的良臣。”
敬元帝鮮少叫蕭璇的封號,如今這么叫,足見敬元帝是……
“兒臣已經命人去安陽縣暗中查探,不日應能有回信。”
蕭璇過來,也是想聽聽父皇的意思,如今看來,父皇在方知槐這事上確實是遭人蒙蔽了。
敬元帝頷首,“你做事父皇向來放心,只是方知槐這事背后牽扯的只怕不是表面看到的這樣簡單,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后果難以預料,眼下邊境愈發不太平了,朝堂絕不能再生亂,我兒還需一步步來。”
蕭璇恭敬地朝敬元帝使施了個君臣之禮,”兒臣受教了。“
方知槐這事看似只是一個好官遭受蒙蔽,實則則是吏部用人考核出現了問題,甚至更嚴重點,楚國朝堂出現了貪污腐敗,而且牽扯還不淺。
父女倆對視了一眼,這才說起旁的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