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成了道場,常玉不喜冬眠,便激發了地熱,涌出了噴泉,雖不算四季如春,可也不再積雪如寒。
有了暖泉,金蟾加快了修建的進度,雇傭了一大批精熟的工匠,他們都是熟練給修寺廟禪院的,修這么宏大的道宮,還是第一次。
但這并不叫他們為難,反而興奮,這是幾世未得接手的手藝,能學到的東西,經驗,傳給兒孫,便是世世代代的生存本領。
此時即便冬日,也在趕工加進度,累了就去泡泡溫泉,餓了也有熱飲熱食。
那牌坊,藻井,立柱,欄桿,石階,又或者連廊,水軒,幽榭,云館,仙閣,樓臺,祭壇……處處動工,上山的路,便發了幾千人修,反正冬日不干農活,那就做些小工,金蟾又不差錢。
早些將道場做出,他早得這一份功績。
春日雨多,入夏農忙多,秋收更忙忙碌碌,說到底只有冬日將近年關能歇息一下,古人云,春種,夏收,秋貯,冬藏。
這本是宅家的好時機,但冬天卻成了許甲大辦教育,全民掃盲的好時機。
村民們每人都領了一個小本子,認字,每個大隊隊長先突擊七天,能認得三百個字的算合格,認得五百個字的,就給頒發實際獎勵,然后讓大隊長去宣教掃盲。
許甲要求不高,五十歲以上,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或者不學,五十歲以下,認識三百個通用文字,和一百以內加減法,九九乘法表,是最基礎的,完成可以獲得掃盲證。
至于學齡兒童,許甲目前針對的是十六歲以下,因為這個時代,十六歲大部分人就要準備成親了,甚至十四歲就已經開始了。
上學校是強制執行,但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許甲只能讓一些秀才,老童生教他們認字,讀些文章,但更多時候,是有人教他們勞動,如何編一個竹籃?如何鍛造一把菜刀,又或者怎么繅絲弄繭。
這些勞動課,是傳授技術的課,百姓們也樂得送孩子來學,甚至愿意送女孩子來讀書,來學技術,若是單純讀書,只怕很難改變大部分人的命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許甲做的正是這一點,這里很難找到數學老師,可卻能找到賬房先生,很難找到繪畫老師,可卻能找到染布女工,很難找到物理老師,可能找到造房子的匠人,能告訴他們結構承重…百業技藝,在這里,或許會藏一手獨門絕技,可普通技術,大家還是會交流,會改進的,或者說,許甲帶來的阿美莉卡獻祭的文明,將他們的獨門絕技,大部分都比下去了。
教化的力量,正在這個過程之中慢慢變強。
知識改變命運,不是說說而已,已經有聰明的學童被發掘出來,舉薦到了道觀,跟著學習道法了,他們注定命運就和以往大不相通了,他們會學習煉丹化學,煉器物理,以及道經哲學,道醫生物……
“這就是您圖紙里的燧發槍,無縫鋼管技術,我們已經攻克了,剩下的就不難了。”
一個道人將兵器給許甲送來,是一帶有錯金銀紋路的法器,法光氤氳,加持有天罡正氣。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