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四位病人與那位大娘癥狀相似,一刻鐘不到全部看完,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的需要布洛芬,有的不需要。
“孫神醫,你看看這些。”
趁著等候病患過來的時間,李昊將大柴胡,小柴胡,清開靈,藍芩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藿香正氣液從袋子里拿了出來,堆在了孫思邈面前。
“這就是你父親所說的中藥成方制劑吧。”
孫思邈拿起盒子看了看藥方里的藥材,沒什么特別,就拿小柴胡來說,其方源自《傷害雜病論》,都在他腦子里。
“對,但我覺得中成藥與中醫有些沖突。”
李昊點點頭,其實這是個很矛盾的地方,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治病注重個體化差異。方劑標準化又能讓普通百姓得到方便實惠,他自己也搞不明白。
孫思邈見李昊疑惑便已知曉原因,抬手拍了拍李昊的肩膀。
“所以老道會以眾多經典藥方,根據自己的經驗加減化裁。云游各地也是為了根據不同地域的疾病特征,對傳統方劑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當地病患所需。中醫的三因制宜便是如此。”
頓了頓見病患還未趕到老頭兒接著說道。
“醫道應是因時而化的,醫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方劑。過于嚴苛的標準可能會使一些佳善的傳統經驗與新創之法難以傳承與運用。”
“我大概清楚了。”李昊應付了一句,他不想在深問下去了,腦袋已經開始疼了,他急需和小公主鬧一鬧,舒緩灌輸知識帶來的煩躁,自己還真不是學習的料……
“雖說千人千癥,但常見病癥,這中成藥還是有效的,在大唐,醫者參差不齊,有了標準,會少死很多人。這也是老道寫《千金藥方》的初衷。”孫思邈見李昊靠在椅背上,皺著眉,還以為這小子在認真琢磨呢,補充說了說。
治療繼續,除了有風寒的病人,其他的疑難雜癥李昊都沒怎么插話,孫思邈的本事讓他大開眼界,也徹底打破了他腦子里中醫見效慢的固有概念。
李昊甚至懷疑老頭兒是故意把他喊來的,因為他眼睜睜看著一個高燒39度5的孩子,通過孫思邈十分鐘的推拿,熱度就這么下來了。
“就……就好了?”李昊拿著體溫計,不可置信的看著眼前的體溫。
“還需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怎么?想學?一共就三處穴位,清肺經,清天河水,退六腑反復揉按即可,這手法……”
“打住,有孫神醫住我旁邊,我一點都不想學。”
“哼,外面這么多人想學老道還沒時間教呢。”
“我壓根兒就不是這塊料,孫老爺子,你不老實。”
“我那是想看看你帶來藥物的效果。”
“耽誤我玩兒了。”
“沒聽陛下說么,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人想跟著老道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