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糾糾者,糾之又糾,而不棄也。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公路,道也。公行,人君之行也。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沮洳則以托言其卑,一方則以托言其遠,一曲則以托言其不正。
園有桃,其實之殽。心之憂矣,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
儉而非之,則疑于驕。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園有棘,其實之食。心之憂矣,聊以行國。不知我者,謂我士也罔極。
資園桃以為殽,賴園棘以為食,非特儉嗇而已,又不能用其民。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其誰知之,蓋亦勿思!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尤憐愛少子者,婦人之情也。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初曰“陟彼岵兮”,以草木蔽障,害于瞻望父兄也,故中曰“陟彼屺兮”;以屺瞻望有所不見也,卒曰“陟岡”。今且從《爾雅》之說。蓋所思漸極,則所登漸高,期于瞻望可及也。
十畝之間,刺時也。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
先王建萬國,親諸侯,使小事大,大比小。有相侵者,方伯連帥治而正之,是以諸侯不失其分地,而庶民保其常產。周道衰,強陵弱,眾蹙寡,天子方伯連率無以制之。有國者亦多不知所以守其封疆。此詩所為作也。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閑閑,暇而不遽也。泄泄,舒而不迫也。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