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羔裘,在位之服也。袪,在手操執以從事,指麾以使人也。羔裘而豹袪,則其在位操事,使人以猛而已,非恤其民者也。褎,袪之末而已。羔裘而豹褎,則其猛又甚矣。居居者,固而不知變。究究者,窮而不能通。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疾也。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此詩始曰鴇羽,中曰鴇翼,卒曰鴇行;始曰稷黍,中曰黍稷,卒曰稻粱;始曰何怙,中曰何食,卒曰何嘗;始曰有所,中曰有極,卒曰有常:中甚于始,終甚于中。木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此皆孝子之心。其愛親也勤,思親也篤,故汲汲于愛日以事親,惟恐失之。故愿為人兄,不愿為人弟,其愛日也如此。今以征役之故,不特廢其溫凊定省之禮,又且無以為卒歲奉養之備,其情豈不傷哉!此詩如《北山》《蓼莪》《陟岵》,皆孝子不得奉養父母,故其詩哀以思也。當征伐之時,其心猶不忘,茍在父母之側,其事親為何如?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周禮·司服》所謂“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即《典命》所謂“侯伯七命”,衣服以“七”為節也。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七者侯伯之服也,六者子男之服也。子男之服,以“五”為節,而曰“六”者,天子之卿六命,與子男同服故也。天下無道,小大強弱相攘奪久矣,非復知有王命也。武公知請命乎天子之使,則所謂彼善于此。此詩所以美之也。此之謂與人為善,不與人為善而盡義以絕之,則人之為善者將寡矣。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杜之實,不足食也,而又特生,則其能庇人也寡矣。然尚以生于道左、生于道周,其去人所往來之道不遠也,君子逮肯適然而來游。愛之也仁,而其敬之也有禮;仁而有禮,此君子所以適我而來游,以獲其助也。然則武公之見刺,必以不仁也,必以無禮也。道左者蓋以況仁,道周者蓋以況禮。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游。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以息對旦,則知旦者作也;以旦對息,則知息者夜也。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人為之謂偽。言我采此苓于首陽之巔,然今之采者,未必皆于首陽,而人必信之,以其事相似;雖相似而實非。以興天下之事亦有相似而實非者,君何得聞人之讒而輒信之乎?“人之為言”至“胡得焉”,連上“采苓”云云為說。人之造言,不可以茍聽,亦不可以茍舍。&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