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荊公疏義:暈,暈氣也。蝕,所謂蝕,見于日月之災。佩玦,氣狀如此彗。所謂掃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飛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負氣背日如負者,耳氣旁日如耳者。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荊公疏義:以動為動,故曰見勞。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荊公疏義:所謂見精明元者,是元非本,是我非物,是見非心,即所謂見精明元也。所謂本覺明心者,是本非元,是心非見,非有我非無我。何則眾生認物為己,則謂之無我計我;迷己為物,則謂之我見無我。然則無我者物也,有我者己也。性見覺明,是我非物,所謂性也。若本覺明心,則是從本所現一心心一而已,誰與為敵,云何有我?性一切物未嘗滅,云何無我?故《維摩經》曰:我無我不二,是無我義。以心如此,故我不足以言之。見所緣眚,覺見即眚者。覺明起見,而見所緣眚。彼所覺見,即是眚也。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者。此本覺明心覺彼見覺能緣所緣,而此本覺明心非是眚也。覺所覺眚、覺非眚中者,覺明起見,覺有所,是名所覺。此本覺明心,覺彼所覺即眚。而此本覺明心,非眚中也。覺非眚中,即是見見也。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
荊公疏義:和合,眾生法也;不和合,二乘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