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自的主武器外,在外骨骼的掛架上,幾乎每個人都選配了額外的副主武器:
有人掛著鈦合金pbp201型60迫擊炮、有人掛著班用輕機槍、其中最夸張的,還屬一個身材高大的戰士,他背后如同鋼鐵刺猬般,赫然固定著四具dzj08式80毫米單兵攻堅火箭筒發射具,活脫脫一尊人形自走的“喀秋莎”!
‘龍脊-i’型外骨骼的列裝,讓這幫火種突擊隊的戰士,武德充沛到了極點!
單論火力,一個小隊就能比得上普通陸軍部隊一個排!
這支如同從科幻戰場走出的殺戮小隊,正是隸屬于火種突擊隊二大隊第一中隊的偵察小隊。
就在半個小時前,搭載他們整個中隊的十五架直升機,經過近兩小時的全速突進,已悄然降落在十公里外一處廢棄物流園內。
而現在他們之所以出現在這里,主要就是為了下一步的武裝奪取刺探情報。
作為特種部隊,過硬的軍事素質只是基礎門檻,真正決定生死與勝負的,是情報!
這也正是小國難以孕育頂尖特種部隊的根本癥結——缺乏強大國家機器支撐的、覆蓋全域的戰略與戰術情報網絡。
大國特種部隊行動時,情報優勢如同開啟了“全圖透視”,敵情、地形、布防盡在掌握。
在這種降維打擊面前,小國特種部隊縱使單兵素質再強,也根本無法抗衡。
所有正是因為明白這個道理,二大隊第一中隊的隊長,才會在局勢完全不明的情況下,選擇慢下來,先派小隊偵察情況。
畢竟按照往常情況,機場這類地方,是最容易聚集地幸存者、和不明生物族群的。
火種突擊隊雖然精銳,但也只是血肉之軀,盲目突進的結果只會讓行動變成‘八字比拼’..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二大隊第一中隊隊長的決策,顯然是做對了——隴南機場真有幸存者,規模不小的同時,還有一定的軍事素養!
....
嗡——
很快,隨著一聲幾不可聞的蜂鳴響起,一架小型多旋翼偵察無人機如同幽靈般從濃霧籠罩的灌木叢中升起,迅速沒入灰暗的夜空。
在火種突擊隊戰士熟練的操控下,它靈巧地繞過稀疏的樹冠,朝著“鐵翼城”的方向疾速掠去,高度迅速攀升。
而與此同時,十公里外的物流園內,火種突擊隊二大隊第一中隊隊長手中的軍用便攜終端屏幕驟然亮起,與無人機實時同步的俯瞰畫面清晰呈現。
當該小型軍用偵察無人機越過圍墻進入聚集地的剎那,整個隴南機場的內部布局如同一位燃燒的少婦,毫無保留的、赤裸的呈現在熱成像與微光夜視的融合視角下:
由機場主跑道改造而成的田壟上,鋪著防寒的草席,在紅外畫面里泛著淺灰,只有靠近蓄水池的地方有個移動的紅點。
大概率是守夜人在檢查水管,手里的電筒像顆昏黃的星,光刻意只照亮腳邊半米。
巨大的航站樓裹著一層灰暗的霧氣,在木板與鋼板的密封下,只漏出三兩點燈火,稀得像快被吹滅的燭。
其中一盞在二層角落,隱約能看見有人影在窗邊晃動——應該是哨位,步槍的輪廓在微光里成了條黑帶。
三座機庫都沉在陰影里,庫頂的太陽能板蒙著霧,活像發潮的鐵皮,中間庫門口的哨兵恰好在換崗,新上崗的人正跺腳取暖,紅外鏡頭里,他的靴底泛著剛活動開的熱。
巡邏隊的紅外軌跡在畫面里成了兩道移動的紅帶,沿著圍墻內側走,經過火力點時,還會作短暫停留,似乎是在傳遞安全信號...
ps:講下說水的問題噢...
其實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怎么說呢,不是作者主觀的故意水什么...
最主要的,作者也無力改變,文風就像長相一樣,讀者老爺們就是長成了帥比,這怎么弄?根本沒法弄...
我也愿意聽從大家的意見,也嘗試改變過,但奈何改變的結果就是鍵盤都不知道怎么敲了..
更何況我相信能看到這里的很大一部分讀者,應該都是被這種文風所吸引,畢竟這種風格是一以貫之的,不是突然才這樣的。
作為作者,寫作本質上就是服務讀者,所以我并不會試圖教大家怎么看小說,但我深刻理解大家追更的痛苦,換成我是讀者,我恐怕也想寄刀片,確實很難受。
所以個人真心建議,心急的讀者可以囤一囤,我不會跟大家要追讀,大家也別壓力我┭┮﹏┭┮嗚嗚~
話說貌似同類型的也出了好多,大家可以平替下,就當換換腦子qa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