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么....”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顧承淵的食指無意識地輕叩桌面,發出規律而沉穩的聲響,這是他深入思考時的習慣動作。
“他在復興軍校進修多久了?”
“報告首長,復興軍校開學至今已逾一個月。”
“一個月?”
末世之下,一切從簡從速。
復興軍校的學員多數來自一線部隊的優秀骨干,因此常規培訓采用極具實戰特色的“半年制”。
具體為“3+3”模式——三個月在校集中進行高強度理論灌輸,緊接著三個月返回部隊開展崗位實踐。
這種設計旨在最快速度培養能帶隊、能打仗的基層軍官,以滿足部隊持續擴編的迫切需求。
然而,趙杰的情況有所不同。
他進入的是旨在培養戰役層級指揮人才的“聯合戰役指揮班”,學員均為少校至上校級軍官,學制為完整的六個月。
不過雖然學時延長,但教學管理也相對靈活,考慮到中級指揮軍官可能面臨的突發戰況,該層級的班級允許學員在必要時申請“學習存檔、戰時離校”。
當然,這套機制的門檻極高。
在將星云集、精英薈萃的復興軍校,一名校級軍官的份量并不突出,若無足夠理由或背景,即便申請報告攥在手里,也未必有勇氣遞呈上去。
目前,有底氣真正享受這一彈性學政的,大抵也只有朱駿、賈三牛等少數幾位已是軍界翹楚的學員。
但趙杰自有其特殊性,他的級別或許不夠,但他所擁有的“關系”網絡,卻構成了某種無形的資格。
正因如此,當王鐵峰考量夜州步兵第1旅的指揮人選時,才會特意在戰區常委會上將其提出。
否則,僅就一個步兵旅旅長的任命,以他戰區陸軍司令員的權限,本可自行決斷,根本無需上升至常委會層面進行討論。
“實戰是最好的磨刀石,院校永遠教不出真正的戰將。”顧承淵的聲音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在復興軍校這一個月的系統學習,加之此前在夜校打下的理論基礎,指揮一個旅級部隊,應該是足夠了!”
“陸沖那小子連7天的中高級干部培訓班都沒上完,現在不也在渝城指揮集團軍級別的會戰嗎?”
“又不是任命他擔任軍分區司令員,放手讓他去歷練吧!”
“是!”
隨著顧承淵拍板,王鐵峰也再無其他意見,直接應下。
這倒不是他完全認可了自家首長的這番話,而是一個步兵旅的兵力,在他看來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損失。
更何況就像首長說的,一個旅長看似職位不低,實際上也只是執行層面罷了,并不需要獨當一面的能力。
眼看著派出部隊的問題討論完畢,分管后勤的戰區副司令員韶鋼中將這個時候終于找到機會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