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經歷的戰場殺伐,那更是少之又少。
他們還能有父輩的堅韌,有父輩的勇武,父輩的謀略嗎?
顯然,除了少部分之外,大部分人,都絕對達不到父輩的高度,也沒有父輩的本事。
這些二代們尚且如此。
到了后面的三代,四代,甚至于五代那就更別提了。
二代們里面出生早的人,還能受些苦。
并且也能感受到開國之時的武德充沛。
但到了三代四代這些時,那是打小便是錦衣玉食。
說他們含著金湯勺出生,都不為過。
他們這些人,又有多少知兵事的?
又有多少可以進入到戰場,一路打拼出來?
缺少了大量戰場殺伐的歷練,哪怕有父輩們傳授經驗,二代們也大多都比不上他們父輩。
他們本身學藝就不精,那由他們教導出來的三代,那就更不成了。
這是真正的一代不如一代。”
聽到梅殷這話之后,邊上原本還有些不能理解,自己家二姑父先前所說的,武勛會被文官給徹底壓下去的李景隆。
神色呆了呆,面色也顯得有些僵。
這怎么好端端的,二姑父就在這里開始罵人了?
李景隆面色有些發燒,覺得自己家二姑父所言,針對性簡直太強了!
哪有指著禿子說虱子的?
李景隆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勛貴二代。
自然清楚自己和自己那真刀真槍,一路打出來的父親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武勛們的力量,會出現一個這么大的削弱,這僅僅只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建國之后,掃平四夷,國內整體承平,沒有太大的戰事。
那將士們的地位,自然而然就沒有那么大了。
接下來,是治理天下!
這些事兒不是武將們所擅長的。
在這等時刻,文官們的力量和地位,本身就會隨之增長。
武將會下降。
而在官場之上,僅僅只是會打仗還不行。
打仗那一套,在官場上大部分玩不通。
朝堂之上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爭鋒。
會打仗,又有很強的、朝堂處事能力的人并不多。
但是對于那些文官而言,這天然就是他們的主戰場。
是他們所擅長的地方。
這又是一個此消彼長。
當然,要是僅僅只是這些,倒還好說。
文官們想要徹底的壓過武將,需要的時間不短。
是一個長時間的拉鋸戰。
但是,這里面卻有一個最大的變故。
那就是文官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每三年就有一大批人走上官場!
增加文官集團的力量,給他們帶來新的血液。
而這些人,又是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所選拔出來的。
大部分人,那都有著很高的天分。
一次,兩次,三次還好,可這科舉,可不僅僅只是舉行這么多次。
而是只要大明存在,科舉就會一直進行。
文官的數量,就會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
和文官們相比,武將們就差遠了。
武勛們雖然也有著一定的辦法,來進行延續。
但是他們的新生力量,實在是太少了!
雖然在今后,可能會發生一些戰爭。
會使得一部分人,通過戰爭而重新站起來。
讓勛貴武將們武將門的力量,有一定的補充。
但是和文官那種從全國進行選拔,無數人夢寐以求,孜孜不倦,尤其是那些聰明人都想要通過的科舉比起來,簡直是杯水車薪!
螢火之光和皓月爭輝!
文官們的力量會有多膨脹,而武將們的力量,又會得到多大的削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