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子墨深知紀云舟對江清月的感情,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眷戀和執著。盡管江清月已經離開了他們的生活,但紀云舟心中的那份情感卻始終未曾改變。
為了讓紀云舟能夠走出這段痛苦的回憶,紀子墨曾想過將他接到王宮里去居住,希望新的環境和生活能夠幫助他漸漸淡忘過去。
然而,無論紀子墨怎樣勸說,紀云舟都堅決地拒絕了這個提議。
看著紀云舟日漸消沉,顧若虹于心不忍,她覺得紀云舟需要有人陪伴和安慰,于是提議給紀云舟介紹一個女伴。
這樣一來,或許可以讓紀云舟從對江清月的思念中解脫出來,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
然而,當顧若虹向紀子墨提出這個建議時,卻遭到了他的堅決否定。
紀子墨非常了解紀云舟,他知道除了江清月之外,紀云舟根本無法接受其他任何女性。
對于紀云舟來說,江清月就是他生命中的唯一,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存在。
為了不讓孩子們為自己擔心,在江清月離開后的第二年春天,紀云舟除了瘋狂地思念江清月,更是親自去管理以江清月名義建立的基金會,他想要更近距離地感受到那份以愛之名的延續。
紀云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基金會的各個項目中,從偏遠山區的學校建設到城市里的孤兒院援助,每一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親自參與項目規劃,事無巨細,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他的深思熟慮。他深知每一筆資金的來之不易,所以必須要讓它們發揮最大的作用,真正幫助到那些最需要的人。
在基金會的工作之余,紀云舟重新拿起了那臺專門為江清月攝影的相機。
只不過這一次,他的鏡頭不再僅僅聚焦于江清月,而是更多地對準了那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子們。
他用鏡頭捕捉到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在艱難環境中展現出的堅強。這些照片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傳遞,傳遞著那些因愛而生的希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紀云舟的生活逐漸豐富起來,但他從未有一日忘記江清月。
紀云舟在江清月的墓地種滿江清月生前最愛的白玫瑰和紫羅蘭,讓花香四季不絕,如同她的溫柔,永遠縈繞在他心頭。
而紀云舟每資助一次都要去江清月的墓地坐坐。給她講述那些貧困孩子們接受資助后的改變。
他會輕聲訴說著這一年來基金會的變化,孩子們的成長,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仿佛江清月就靜靜地坐在那里,靜靜聆聽。
他會翻開一本本相冊,指著照片中的孩子們,講述他們的故事,每一個笑容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堅持,就像他們共同的記憶,雖苦澀卻也甜蜜。
他會談論起自己對攝影的新理解,如何通過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盡管主角不再是江清月,但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對她的思念。
但他更多地是沉默,只是靜靜地坐在江清月的墓前,默默地陪著她,讓自己感受到仿佛江清月就坐在身邊默默地看著自己。。
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紀云舟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軌,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心里江清月從未真正離開。
他的內心,既有著對過去的深深懷念,也有著對未來的勇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