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這讓群臣開了眼界。一旁的孫星云趁熱打鐵:“官家,朝廷就應該多多鼓勵這些發明創造。畢竟,這些都是事半功倍利國利民的舉措。官家,您說呢。”
群臣都看得出來,畢昇動作嫻熟,這把眾人看得目瞪口呆。
狗腿子們也很熟練,石頭遞過黑墨和刷子。
只見畢昇拿起刷子沾了黑墨在排好的活字上一刷,再把白紙放上。然后用另一根干凈的豬鬃刷在白紙上輕輕一劃。
揭開白紙,上面字跡宛然,排列整齊有序。
“陛下請看。”畢昇將印好的紙遞過去。
趙禎拿起來一看,不由得大喜過望:“嗯,如此之法,果真事半功倍之效。這一排,可印數百成千張,則一本書可印成百上千本。”
群臣人人臉上露出喜悅的神色,尤其那些文臣,嗜書如命的清流們,個個喜笑顏開。
當然也有例外,張堯佐的臉色鐵青,只感覺天旋地轉。
“好啊好好,如此刊印,則省時省力,文字取用方便,這法子還真是不錯。”
“厲害啊,民間藏龍臥虎,高手如云。”
“鹽鐵使洪福齊天,從哪兒網羅來這么多人才?”
孫星云抱拳回禮,嘻嘻一笑:“都是托了陛下洪福,這排字簡單省力,且不會出現錯字,每套圓盤字體都有其章法可尋。”
畢昇又取過一套模板,刷上黑墨放上白紙:“陛下請看,不止是文字,書中還可以有插畫、山水花鳥人魚皆無不可。若是小兒品讀,更易懂其含義。”
只見白紙上印的是一飽學大儒持書立一旁,一小徒伸手入一鍋中取米而食的圖畫。
這說的是《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后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里討來一些米,回來后就煮起了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
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干凈,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用過的飯是不能祭奠的,否則就是對先人翻譯不尊重)。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
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趙禎看了這幅畫心中感慨萬千,想起小時候自己讀書。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都是死記硬背,背完后渾然不知其意。
問教太傅,太傅也是冷面不答,只說是你長大了自然就懂了,現在問這么多干什么。
不止是他趙禎,朝堂上的滿朝文武哪一個不是如此。幼兒習讀都是死記硬背,即便老師解釋,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小孩子哪里懂得了。
若是有這些插畫,先生教授起來也就簡單,孩子也通俗易懂。重要的,不必再看著那些文字感到枯燥無味。
幼兒多好奇貪玩,若是書中帶著這些插畫,更能讓他們提起學習興趣。
印書,這是傳播文化的盛世。天下百姓識字多,則可以開智,開智則可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