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樣判斷一個熱點消息出來是不是能成為主流,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定,根據個人經驗來看是有一定的標準能大概率鎖定的,核心看三點:消息力度足夠大,各大財經平臺頭條消息;市場資金認可,消息出現后第一時間形成一個獨立的板塊或是概念,第一時間形成熱點板塊的籌碼聚合,百億以上的資金合力推動;該方向出現批量漲停,10家以上的漲停板,且板塊人氣持續活躍,各大平臺持續的小作文科普;簡單理解就是,消息催化,資金推動,人氣所在,人心所向,主線所在,真正大主線從啟動開始都是明牌的,小作文在啟動時,在大家還猶豫看不清時,是可以幫助你判斷的,是可以參考的,但是到了中后期,大家都看明白就要注意了,就不能再信了。
而熱點的炒作分為虛實兩面,有些題材就純粹是一個虛的概念,而沒有真正實的東西,這種可能就只是短暫的炒作,而不會有持續性,比如今年的核污染、超導概念的炒作,而真正能走出來的大題材,都是對行業有實的推動的,人工智能、cpo、華為手機、華為汽車。但在具體的炒作中,你會發現,資金的選擇往往又和大眾想的不一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一個虛的概念炒作往往是炒作跟這個概念正相關,最正宗的個股往往是龍頭,而實的題材炒作,往往龍頭是跟這個題材最不相關的,華為手機的捷榮技術,華為汽車的圣龍股份,但實的題材最正宗的核心股也會有表現,只是最強不是最正宗的。
隨著a股市場制度的多元化,從全局上對比,現在的市場和過去的市場,有一個變和一個不變,不變的是熱點題材炒作的根本是不變的,就是一個熱點接力一個熱點延續下去,所以判斷熱點題材的標準也是相對不變的。變的是什么,變的是熱點題材出現時的炒作思路,以前只有10,比較單一,現在三個漲跌制度加上新股5天的無漲跌限制,具體的炒作上,資金選擇炒作哪一類型的個股變得更多元了,傳統的龍頭戰法也發生了變化,可能一個新熱點題材剛好有上市新股出現,可能資金就會選擇新股,一天就炒到翻倍,可能資金會選擇20的個股打造龍頭,也可能會選擇傳統的連板龍,還有可能選擇30龍,這都是在不同題材出現時會有的變數。
熱點題材炒作的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新題材,一個新的題材概念出現后的炒作,這是當下市場最主流的炒作模式,一年中,最大的機會都是在新題材中,今年同花順和通達信總共出現了40多個新題材板塊,
這里面有10個新題材是出現了大幅的炒作,今年的賺錢效應最強的板塊也在這里面。這些新題材里面,整體分為三類情況,一類是新題材一出來就引發資金炒作,第二類是新題材出來,剛開始并沒有引起炒作,而是后面發酵出來開始爆發,第三類就是新題材出來,沒有資金關注,沒有被炒作的。
新題材最強的屬于第一類,板塊上市當天就開始炒作的,這類表現是最強的,而這類題材往往是雙龍共舞,一般會有一個10的一字龍,和20的趨勢龍。
比如在今年春節后后的/chat/gpt/.板塊,這種大題材,往往就是雙龍戲珠的大機會;3月的6g概念,雙龍都是走趨勢;最近的新型工業化,雙龍都是走連板;11月的短劇游戲,一字+趨勢,主板10一字+20趨勢,都是具有同一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