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哥直接被秋月部長禁足了。
這段時間,不許他去奉城。
鄭志毅再遲鈍也能明白,在大事上,林鄭系還沒有拿定主意。每個世家大族應對此事的策略都不一樣。
林鄭系到最后肯定也是要表態的,現在只是在待價而沽。
但在沒有明確表態之前,恐怕還得想辦法彌補一下今晚上因為鄭志毅的“魯莽”造成的不利影響。
中立就要有中立的樣子。
否則,很可能會給外界釋放一個“虛假”信息。
在這種事上讓人發生誤會,后果可能會很嚴重。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大家族今后的發展。
實話說,當蘇秦系兩年前最先表態的時候,其他世家大族是非常震驚的,覺得蘇秦系就是在賭。
高層博弈,一般來說,不會如此行險。
因為大家底蘊深厚,冒險所獲得的收益與有可能存在的風險不成比例,又不是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沒必要賭啊。
等局勢明朗之后再作表態,豈不是更穩妥?
絕大多數大家族和派系,都是采取這樣的策略。
王家也是到前不久才很隱晦地有了一個意向,卻也還談不上完完全全的公開表態。只是私下里和蘇秦系二代大佬有過接觸。
唐家,支家,林鄭系,乃至吳家薛家這些,全都是悶不作聲。
瞿姐和左舜華這才會采取比較激烈的手段來針對蘇秦系和衛江南。
隨著時間推移,也快到了刺刀見紅的階段啦。
左舜華即將率隊前來奉城調研考察的消息,楊鶴來也提前知道了。他在北都,同樣有自己的消息來源。
到了他們這樣的層級,不可能沒有天線的。
而且不止一條。
雖然在大方向上,楊鶴來必然與鄭家保持一致,卻也并不妨礙他在北都再交幾位其他朋友。誰還沒幾個老交情了?
某委來奉城檢查工作,十分正常。
但左舜華親自帶隊,那就很不正常了。
在古代,委派欽差大臣出京辦事,都是很有講究的。
舉個例子,晚清時期,曾國荃擔任湖北巡撫,與湖廣總督官文不和,參了官文一本。用詞極其激烈,言下之意就是說,有他沒我有我沒他。朝廷必須在我曾老九和官文之間選一個。
以滿清朝廷的意見,自然是偏向官文的,因為官文是滿人。不過當時曾國藩正在主持剿滅捻軍,曾國荃是戰將出身,又是曾國藩的親弟弟,剿捻還要靠他配合。不得已,就只能處理官文了。
這個時候,朝廷便委派了刑部尚書綿森和戶部侍郎譚廷襄前往湖北調查。
為什么不派級別更高的大學生當欽差大臣呢?
理由很簡單:欽差大臣的級別太高,任誰都能一眼就看出來,朝廷要處理的是官文。因為官文也是大學士兼湖廣總督,封爵一等伯。
如果不是要處理官文,你派一個排名更在官文之前的大學士去干什么?
這就叫官場潛規則。
所以,某委如果只是普通調研,正常情況下,就是派一位正廳級帶隊。了不起派一位副部級。
基本上和奉城對等。
現在直接由左舜華這位正部親自帶隊,“找茬”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楊鶴來自認沒有得罪左舜華,老左應該不是沖著他來的。
想來想去,左舜華針對衛江南的可能性最大。
身為奉城市委書記,楊鶴來條件反射式的站在衛江南這一邊。這是自然的選擇。作為奉城一把手,他不維護“自己人”,這個威望必然會受到影響。
楊鶴來伸手準備去拿電話,打算讓衛江南過來一趟,問問他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以衛江南在北都那張關系網,他不可能沒有事先得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