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在此不得不提醒孟如松一句,他記得很清楚,當芯片制造技術突破到45(NM)的制程工藝之后,一些關鍵生產設備,比如像光刻機,國內企業就被區別對待。
最先進的光刻機,優先供應臺電、三星和英特,像芯通國際的訂單肯定要排到人家的后面。
沒辦法,世界上目前唯一能生產高端光刻機設備的公司只有一家,這家企業實際上是被以老美為首的西方資本所控制。
“胡總,你是說他們會采取這種手段打壓競爭對手?不不不,這個我不信。如果他們這么做,不就違反自由貿易的精神了嗎?”
孟如松搞技術、搞管理都是一把好手,但是有點缺乏政&治眼光。
西方標榜的那一套東西,經過日后無數的事實證明,那只不過是美好的煙霧罷了。
自由貿易公平競爭,那是在你沒有對他們產生威脅的情況下。一旦有了威脅,比如像老美就會有一萬個理由收拾你。
胡楊記得,在后世老美就用莫須有的罪名為借口,打壓HW,其手段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
你和他講自由貿易,他和你講國家安全。你和他講國家安全,他和你講知識產權。你和他講知識產權,他和你講自由貿易。
不過現在的時間點上,老美做事還稍微要做一些遮掩,鮑威爾用從口袋里掏出的那一小瓶洗衣粉,指責伊拉克擁有生化武器,盡管很無恥,但起碼還找了一個借口。
至于再過十幾年,老美做事已經連接口都懶得找了。
“孟總,這事兒我不和你爭論。我的意思,你開始研發45(NM)制程工藝的時候,不是要買入相應的設備嗎?那就以研發的名義多買兩套。另外,你有沒有考慮過,同時研發45(nm)和40(nm)兩種制程工藝?”
在芯片制造設備領域,胡楊一點辦法都沒有。暫時來說,即便是他想投資,他也找不到合適的標的。
45(nm)和40(nm)制程工藝相差明顯不到一代,在當年的那個時空,臺電就是這么玩的。
正常來說制程升級應該是45nm—32nm—22nm—14nm—10nm,也就是經典的TickTock。
但是臺電當年在45nm之后卻推出了40nm制程,這也迫使英特和三星等廠商打破了規律,在一年以后啟用了NAND專屬的35nm制程(有趣的是HW海思四核也用了35nm制程工藝)。
而雞賊的臺電后來又跳到28nm,搶占制程高地,這顯然讓英特和三星很不開心,所以后期,三星和英特爾都回到了正常的升級策略,并且從那以后,英特爾就一直對半代升級嗤之以鼻(惱羞成怒)。
如果芯通國際搶先一步同時研發45(nm)和40(nm)制程,那么40(nm)制程工藝所用的設備,別人就很難限制你。
因此,胡楊建議芯通國際跟隨臺電的戰略,進行非整代升級。臺電這么做是為了打亂競爭對手的節奏,而芯通國際這么做是為了自保,在關鍵生產設備上不被人卡脖子。
孟如松剛開始對于胡楊的說法不以為然,因為對方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但仔細想一想,越想越有道理。
有道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盡管孟如松不是很相信西方國家會限制生產設備,但要是萬一會呢?
還有一點,孟如松本身就是從臺電出來的,他對于老東家的競爭策略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覺得,臺電在45(nm)之后,很有可能會采取非常規升級的路線。那么芯通國際早一步開始40(nm)制程工藝的布局,絕對是一招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