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種事,張其金也不好多問,索性又把話題轉到了《金剛經》上面。他對袁心怡說,“《金剛經》是佛經中很偉大的一部經典。它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超越了一切宗教,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千余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并因《金剛經》而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在中國,《金剛經》已經成為了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袁心怡聽張其金如此說,驚奇地說道:“想不到你對《金剛經》還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剛經》,為其進行注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金剛經》更是結有深厚的因緣。禪宗大德,六祖惠能禪師,是因為在街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激發了他的佛性,后來,他遠赴千里之外去親近五祖,五祖專為他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于是,他豁然大悟了。本來禪宗是依據《楞伽經》修行,但是,自惠能大師以后,就是依據《金剛經》了。所以,金剛經在禪宗,是特別受重視的一部經典。”
袁心怡講到這里,張其金接過話來說,“《金剛經》之所以受重視,是由于中國佛教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中國佛教一是重實行:如臺、賢、禪、凈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由靜定思慮生發智慧的體悟。二是好簡易,中國人的習性好簡,卷帙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鑒于這部《金剛經》既重般若的悟證,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又不繁復艱澀,恰好適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就特別流行!”
袁心怡聽張其金如此說,她也說道:“在我的意識之中,我一直認為《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因其探討解脫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為‘佛門的智慧之母’。同時,不學佛的人也能夠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所以通常意義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你說的也對,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一開始先提到發‘成佛’的心,然后是降伏虛妄之心,而后又是清凈心,等到證入涅槃之后,心不再迷茫,連一絲絲的煩惱都沒有了。助人脫苦離難,不生煩惱,這就是《金剛經》所要達到的目的。同樣,這也是佛法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為心性之學。《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不安定的煩惱因素。這恐怕是現代人最急需的一劑心靈良藥。”張其金說道。
正當張其金講到這里,他不由得想到了附在他身上的王陽明畢生的成就就是心學,他所提倡的心學精髓就是萬事萬物皆有心。動物、人、植物、靜物皆是有“心”的。靜物,如石頭、桌椅。植物,如柳樹、楊樹。他們的心,是不被展現的,在咱們這個宇宙中,他們的“心”始終未被喚醒,都隨自然而變,春夏秋冬,樹木自然花開花落,自然開花結果。同樣,動物、人的“心”,則是自己可以動,做到知行合一。如,烏鴉的反哺之義,很類似于人的孝順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態的。也就與不喜歡的人物經常碰到是一種痛苦、與喜歡的人分開是一種痛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是一種痛苦和五蘊旺盛,快樂過后也會變成痛苦是具有共性的。
這點是與《金剛經》所闡述的“人生八苦”和心是一致的一樣。在佛家和王陽明看來,“心”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人的幸福。現代的心理醫生解決的只能是個別人的問題,而一種千年背景的哲學思想,則能夠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有識之士,已經將眼光投向了這樣的經典,比如探討《論語》與人生智慧、研究《老子》與人生幸福。而實際上,最直接針對煩惱、欲望的“心靈雞湯”則是這部曠世經典《金剛經》。
袁心怡接著說:“《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這部經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念經者,喜歡念《金剛經》;講經者,喜歡講《金剛經》;注經者,喜歡注《金剛經》。自從鳩摩羅什法師把它翻譯成漢字以來,歷經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剛經》所帶衍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并列視為釋儒道三家的寶典。”
“釋儒道?”
張其金的大腦之中閃過了這么一個念頭,但還是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對袁心怡說道:“《金剛經》雖然只有5000多字,讀起來也很容易上口,但要參透卻很難,甚至入門都不容易。所以以后還得多讓你幫我講解一下。”
袁心怡聽張其金如此說,笑了笑說:“還要什么以后呀,反正現在我們步行回家,時間不用起來也就浪費了,正好利用這點時間跟你講解一下吧!如果能讓你開悟,也算是一種功德呢!”
張其金笑著回答道:“那我就洗耳恭聽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