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張居正的子孫才復官復蔭。
盡管崇禎給張居正的子孫復官復蔭,但因張居正被抄家所造成的悲劇卻無法彌補。
據歷史記載: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捕,獄中不堪嚴刑拷打,憤憤不平留下遺書自盡。一直至崇禎年間才被平冤,追為禮部主事,孫子張同敞被崇禎任為中書舍人。
次子張嗣修被流放充軍邊遠苦寒之地,下落不明。
三子張懋修,狀元出身,欲自盡未遂。和二哥張嗣修一起發配邊疆近四十年,天啟二年68歲高齡,因父親平反放還,恢復官職。12年后,病逝家中。
四子張簡修,武職出身,娶三邊總督、尚書王之誥女,生子張重潤。剝奪錦衣衛指揮使職位,淪為平民。
五子張允修,襲父蔭為正五品官員尚寶司司丞,逃難至老家江陵。崇禎年間恢復世蔭和誥命,張獻忠義軍招降,不從自盡。
六子張靜修,抄家時僅15歲,在工部尚書李幼滋幫助下送往應城避難,并與其女婚育一子張士彥,開了家米店。
一個女兒,長相秀麗,許配劉戡之,郁郁而終。
次年,1641年,崇禎皇帝才給發配云南充軍的張居謙全家平反,但此時張居謙和張滋修,實際上是張嗣修已經死去多年。
張嗣修的兒子張士昌因在肖家營的軍營積勞成疾,臥病在床。
崇禎皇帝考慮到張士昌的病情無法奉詔回南京任職,就重頒圣旨讓張同亮代替父職,不必返回南京,就在烏蒙府擔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屬從七品。
張同亮在出任肖家營的衛千總后,就把肖家營周邊的土地用崇禎皇帝賞賜的銀子從土著的手中買了下來,給自己的家人重建家園,并取名為新田尚,意為重新建設田園過上美好生活。
張同亮在買下肖家營周邊的土地后,由于肖家營被這些土地所包圍,人們就習慣性地把肖家營稱之為新田尚肖家營。
沒過多久,張同亮的父親張士昌病逝。張同亮看中了北閘東北部的一塊風水寶地就買了下來,以此作為張士昌的墓地,并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塘房。
張同亮在塘房買下墓地后,就把曾祖父張居謙,以及祖父張嗣修的墳墓從肖家營北邊的頭道溝遷到了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