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吸月”繪畫的是大龍洞,此景繪畫的是層巒疊嶂,溪澗縱橫,林泉幽深。
從繪上可以看出,山之西南麓,有一巨大的半敞式溶洞,洞高近百米,危崖突兀如篷蓋,巖篷上倒懸石筍、石柱;洞深處,有暗河伏流,有泉水出露。
唐伯虎能夠畫出這種意境,是由于他吸取了張其金記憶知道了每年春分、秋分,值農歷二月、八月中旬,當空皓月竟會倒映在溶洞深處巖篷遮蔽的水潭中,潭水輝映,構成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巖篷上又映現一個月亮的奇觀,人稱“犀牛望月”。“龍洞吸月”,可謂奇景,舊時列為“昭陽之第一勝景”,如今仍居昭陽八景之首。
“恩波蜃影”畫的是在昭通鳳凰山腳下有一建造于清朝25年的古樓,人稱“望海樓”。
從畫作上可以看出當時此地一片汪洋,樓的四周疊浪涌碧。
唐伯虎能夠畫出這樣的意境,同樣是吸取了張其金的記憶,知道了云南總督愛星阿游覽登樓,見沿閘柳樹映日搖風,樓下水光滟滟,疊浪搖天,鳳凰山和樓閣倒影參差,有蜃樓海市之風,遂更名并題額“恩波樓”,意為皇恩浩蕩。咸豐年間,此樓被一場大火毀去,光緒末楊履恒募巨資重建,并在樓前增設屋宅、回廊、亭子、花木,蔚為清秀。
“寶山環翠”畫的是在昭通城南的元寶山。謝文翹詠之:“兩山排闥送,眾綠滿郊坰。列嶂松篁翠,連畦豆麥青。鐘聲穿桂院,契事勝蘭亭。空藏興拳石,仙乎在德馨。”
從畫上可以看出此山其形圓潔,風景秀麗。尤其是民國21年建中山公園于其上,春秋佳日,綠柳蔽天,映日梳風,景色如畫。還畫出了山上有廟,體現出了三月上巳日為香市,軍士、學生行游其間,異常熱鬧,表現了3日內游人絡繹不絕的繁華場景。
“鳳嶺飛霞”繪畫的就是鳳凰山了。此山因形似鳳凰,故名。分南北二山,南山高,稱大鳳凰,北山低,稱小鳳凰。山上樹林蔥蘢,春夏晨時常有云霞繚繞。每當云散霧霽,鳳凰山頂云蒸霞蔚,頗為壯觀。
“灑漁煙柳”畫的是灑漁河幾十里的河堤上生活的彝漢先民,為了護堤保埂,廣植楊柳。久而久之,沿河兩岸便長成了排排綠柳。每到盛夏,那絲絲柳絮,從河堤飄搖下河中,與水相輝映一體,大有“煙霞染水觀魚躍,柳絮惜陰聽蟬鳴”的感覺。清晨時分,當陽光噴薄而出時,一層輕紗似的薄霧就籠罩在林帶上,偶然高枝露出,霧中透綠,形成一道百年難逢的壯麗景觀,即著名的煙柳景觀。
“珠泉涌碧”畫的是舊圃老鴉巖對面昭魯河北岸有一眼清澈見底、四季溫暖的泉水,泉水由下涌出,碧泡銀珠,累累上涌,滾滾翻花,似串串葡萄,故名葡泉,又稱葡萄井、珍珠泉。井水是釀酒較為理想的礦泉水。此井四周風景雅致,群山環抱,向陽背風,所在地盛產牡丹和甜蜜可口的櫻桃,加之山腳密林深處有一香火鼎盛的觀音廟,為該景點增添了別樣色彩。
“雨公云鬟”畫的是雨公山與鳳凰山相連,即今之小鳳凰山。山頂常有云霧聚散。云聚則雨,云散即晴,故名雨公山,是舊時昭城人眾觀陰晴之所在。這里的云彩常呈女子蓬松環繞的美麗頭發,并在雨前雨后從山腰慢慢遷移,十分美麗,因此被稱譽為“雨公云鬟”。
“利濟浮光”畫的是一條南北走向、貫穿全境的河流。舊時該河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十分美麗,河水引上來后灌溉農田,滋潤大地,歷來被視為昭陽區人民的“母親河”。河兩岸柳樹成蔭,景色怡人。因風景優美,該景被文人學士們取名“利濟浮光”,列為“昭通八景”之一。
就在這一分鐘之內,張其金竟然把昭陽八景呈現在了一張圖上,而且其布局又如此和諧,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暢游于八景之中的感覺。
當眾人的視線看到珠泉涌碧時,都情不自禁地徐徐閉上了眼睛,用心去聆聽那珠泉涌出的聲音。即使是眾人閉著眼睛,也能感覺到自己依舊在仙境之中。
此時此刻,眾人已經完全融入了畫卷的意境當中,無法自拔,儼然忘了,擺在他們眼前的,只是一幅畫,而不是真正的仙境。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