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被尊稱為“葛仙翁”的葛洪先生,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是東晉時期杰出的道教大師。他精通丹道,善于醫術,熟悉儒釋道等諸多領域,知識深厚且成果顯著。他留下了豐富的著作,這些作品涵蓋了治理之道、醫學、音樂、文學等多個領域。
葛仙翁晚年的時光多數在羅浮山度過,他在此處修煉丹藥、采集藥材,同時還專心創作。據明朝學者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的描述,《歷代名醫像贊》用詩短語概括了他的一生:“寄居羅浮,安然無情,世人敬仰,良方遞傳。”然而,僅從這幾句詩句中,我們只了解到他修煉丹藥、修身求仙的一面,對于他作為一名偉大科學家的一面則鮮為人知。實際上,他在醫學和制藥化學領域有過許多重大發現,在文學視角上也有獨到的觀點。實際存世的葛洪著作大約有五百三十卷,盡管大部分已散失不見。根據《晉書》的記錄,他的著作有《抱樸子》內篇116篇,碑誄詩賦100卷,移檄章表30卷,以及各傳共10卷。加上五經史漢諸子百家的議論、雜事310卷,及“金匱藥方”100卷,“肘后要急方”4卷,經由專業人員考證清楚的,至少有《神仙傳》、《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肘后備急方》四部現存且確為葛洪所著的書籍。
在《神仙傳》這部書中,葛洪以宣揚煉丹術為目的,介紹了92位神仙及其事跡,這些神仙角色包括如墨子、魏伯陽等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也有如廣成子這樣的虛構形象。雖然每位神仙的傳記簡單扼要,但觀念卻顯得稀奇古怪,比如把墨子描繪成地下的神仙,即使到了漢武帝時期也看起來像是五旬之人。
《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巨著,全書分為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討論了有關神仙、方藥、鬼怪變幻、養生延年、辟邪祛病等主題,這類主題是道教學者的通常話題。而其《金丹》、《仙藥》、《黃白》等篇章則是對中國古代煉丹術的深度總結;外篇則涉及到人間生活的得失、世道端正與否等諸多主題。其中的《鈞世》、《尚博》、《辭義》等篇章,更是為世人所喜愛的文學評論佳品。
《抱樸子內篇》共二十卷之中,談論大丹道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金丹”、“仙藥”、“黃白”三卷中。《金丹》卷主要闡述如何通過非有機物煉制所謂的長生不老仙丹;《仙藥》卷則重點探討了以植性為主的“五味”與長壽之間的關系;《黃白》卷則重點講述了眾多人造金銀及其制作方法。因此,如果想要深入探究葛洪時代的煉丹術及其所蘊含的化學知識,那么這本書簡直就是必備之選。
遺憾的是,《抱樸子外篇》的原始版本已經佚失其蹤。如今我們看到的版本是經過后人將《抱樸子外篇》與《抱樸子內篇》合訂為一本而形成的。這本書主要關注儒家應世之理,顯得更具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政治理論色彩。
《肘后備急方》乃是葛洪創作精良醫學巨著中的一員,其獨特價值在于方便廣大貧困群眾獲取醫療知識。葛洪曾感嘆:各家醫書皆作備急用途,但難以詳盡各類疾病的癥狀,且多采用珍貴藥材,貧寒家庭實難承受,故決定選取普遍易得的藥物,售價低廉。這樣的想法無疑體現了他對貧窮患者的關懷及重視。書中本來包含《金醫藥方》100卷(今已失傳),礙于過于繁冗不便攜帶,挑選出最為實際且實用的部分整理成《肘后備急方》3卷。該書經過陶弘景增補后更名為《肘后百一方》,后又由金代楊用道等人進行再次增補,定名《肘后備急方》。今日流傳下來的便是這一版本。
《肘后備急方》簡稱《肘后方》,一部便捷實用的醫學方志,藥性顯著,易于采集,價格低廉。由于篇幅簡短便攜,可隨時攤開查看救助病人,深得百姓喜愛且使用價值高。現存8卷,以下是內容概覽:前4卷關注內疾,涵蓋心臟病、風寒、時氣、中風、水腫、黃疸等急癥;后4卷關注外傷,如癰腫、瘡瘍、耳疾等;最后一卷則是處理蟲獸咬傷,中毒等緊急情況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有提到天花這一病癥的詳細描述,在此之前天花在世界范圍內并無相關記錄,可說是極其寶貴的醫學信息。此外,書中關于傳染病的防治措施及其科學性也同樣引人矚目。總的來說,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被譽為“古代中醫診療手冊”。
葛洪生平在醫學領域頗有建樹,除《肘后方》之外,還有一百卷的《金匱藥方》,以及《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等十余部醫學著作。
作為現代醫學歷史的探索者,我得知葛洪得到兩顆與醫學相關的量子血靈珠。緊接著問道:如此杰出的成就背后,葛洪可能貢獻給我們后世什么樣的醫學寶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