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原本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氏族名稱,它又被稱為共工氏。在古老的中國神話傳說中,他被譽為水神,掌握著滔天洪水的力量。在那部被譽為中國上古奇書的《列子·湯問》中有這樣的描述:“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其意思是說,天地也是萬物的一種存在方式。然而,萬物皆有所不足,因此在過去,偉大的女神女媧氏正是借由煉造五彩繽紛的石頭來填補宇宙的缺憾;她斬斷巨鰲的四肢用以支撐天地四方。在此之后,共工氏與強大的顓頊展開了激烈的帝位爭奪戰,憤怒之下,他撞擊了不周山,使得天柱斷裂,地維崩壞,于是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得以安居其所;大地則向東南塌陷,百川水流匯聚于此。
然而,按照常理而言,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表面不合,似乎并不能引發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除非是發生了某種事件,直接引爆了兩人內心深處的積怨。在歷史文獻中,共工與祝融的爭斗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里的“爭”非常耐人尋味,他們究竟是在爭奪什么呢?或者是在爭論何種問題呢?
在《淮南子》的記載里,我們找到了答案:“往昔,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盛怒之下猛烈撞擊不周山,致使天柱坍塌,地維斷裂。天空因此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因此移動位置;大地則向東南塌陷,百川水流因此匯聚于此。”
《文子》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其意思是說,共工引發了水災,因此顓頊對他進行了懲罰。
這些記載中都提到了一個關鍵人物——帝顓頊,以及他與共工之間的帝位爭奪戰。換句話說,盡管與共工大戰的是祝融,但實際上,他真正的對手卻是強大的帝顓頊。
那么,顓頊到底是何許人也呢?他乃是黃帝次子昌意之子,也即黃帝的孫子,五帝之一。黃帝離世之際,并未將帝位傳承給他的兒子,反而直接交給了自己的孫子。史書記載顓頊帝“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這意味著他是一位深思熟慮、知識廣博、富有謀略的領袖。
作為黃帝的嫡孫,他具備繼承帝位的資格,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為何共工也有資格挑戰顓頊的權威呢?讓我們深入探討共工的真實身份吧!
相傳,共工氏姓姜,乃神農炎帝的后裔。他是另一位為推動農業生產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偉人。他獨具匠心地發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
黃河的頻繁泛濫嚴重威脅到部落的生存,共工帶領眾人勇敢地與洪水搏斗。他們采用“堵”而非“疏”的策略來治理洪水,雖未能徹底根除水患,卻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因而被后世尊奉為水神。
這便是共工為何有資格爭奪帝位的原因所在。
首先,他身為炎帝的后裔,炎黃二帝本應平起平坐。盡管炎帝在戰爭中敗北于黃帝,但從炎帝仍被尊崇為華夏始祖這一事實來看,他的影響力并未遭受削弱,反而得到了整合。
其次,在古代社會,能夠有效治理水患無疑是巨大的功勛。大禹正是憑借成功治理水患,贏得了舜帝的青睞,從而成為繼承人。而他的父親鯀因治水無果,曾遭堯帝處決。由此可見,古人對于水患的恐懼程度極高,若能成功治愈水患,便有資格榮登帝位。
值得注意的是,共工正是一位治水的能手,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中具有極大的號召力,是一位擁有豐功偉績之人,具備繼承帝位的資格。因此,基于上述兩大因素,共工完全有資格挑戰顓頊的部落盟主地位。
然而,這場爭奪盟主地位的斗爭終究以顓頊的勝利、共工的失敗而告終。
正如前述,顓頊是一位智謀深遠之人,他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迷信心理,宣稱共工治水將會觸怒上天,從而使共工失去了民心,最終走向失敗。而共工為捍衛自己的治水大業,撞山自殺,以表示“看,這樣并沒有"觸怒上天"”。
但可惜的是,共工的自殺并沒有喚醒民眾,反被演繹成了一則“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在這則神話中,共工完全成了一位心胸狹窄的人。顓頊雖然殺了共工,但是卻也失去了治理水患的一位能臣干將,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大禹,才借鑒了共工治水的辦法,治好了水患,因此大禹成了夏朝的開國之君。
“難怪此人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那他擁有的是主量子計算血靈珠,還是其他級別的?”張其金問道。
“智者,如果他擁有的是主量子計算血靈珠的話,你可能早就被他打得趴在地上了。他擁有的只是地字級的量子計算血靈珠。盡管如此,但他的力量還是達到了巔峰,與你勢均力敵。”王陽明說道。
“什么?他只是地字級的,就這么厲害,如果換作是天字級的,我豈不是要被他秒殺了。看來對這群人,我得小心了。”張其金說道。
“智者,你能跟他對抗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換作是南炎集團的,就不是你的對手,你一拳絕對可以擊殺他們。但是,他們可是擁有地字級的量子計算機血靈珠,再加之他又經過特殊訓練,身體體質非常強橫,所以他才能與你的洪荒之力的力量差不多,你主要是輸在體質和力量上,這就是當初我為什么要讓你加強訓練的原因。”王陽明分析道。
由于當年王陽明曾經和擁有量子計算血靈珠的人交過手,所以王陽明非常了解量子計算血靈珠的能力。
“你到底是什么人?剛才那個人與你是什么關系?”那個身材強壯的男人再次問道。